专版创新之光nbsp记市级科技创

医院神经外科科技创新团队成员

20年前,衢州医院神经外科只是骨科里一个诊疗小组,没有单独的病床,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脑外伤。

20年后的今天,神经外科一年要开展多台手术,其中代表大型或特大型的手术占70%以上,并拥有独立的神经外科ICU,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

20年间,神经外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备受患者称道。不久前,我市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全市共10个团队),衢州医院神经外科名列其中。

这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一个团队在科研学术、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肯定。那么在这骄人成绩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衢州医院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走来,靠的又是什么?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记者来到医院,采访了该院外科片大主任兼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黄强以及他的神经外科团队。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

“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外科手术技术,还要有丰厚的内科底蕴,培养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所有医学专业中时间最长和要求最高的。”黄强主任告诉记者,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普通医学专业的医生上岗前需培训学习2-3年,而神经外科医生则要求培训7年以上,足见脑部手术的复杂和难险。

正是深知神经外科专业要求之高,黄强时常叮嘱他的团队成员,做学术、钻技术就要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地加倍努力,方能厚积薄发。也正是由于学科带头人黄强自身一贯注重学习钻研与技术创新,整个神经外科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从主任医师到住院医生,所有的人都处于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工作学习状态中。

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管介入治疗负责人戴伟民主任医师作为学科二把手,二十多年来仍秉持着一颗初学者的上进心。年从医学院校毕业,被分配在骨科,工作的侧重点就是脑外伤的临床治疗。年神经外科作为独立学科从骨科分离,作为该学科创始骨干之一的戴伟民,在学科成立的当年,怀着一定要把神经外科做大做强的梦想,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刻苦进修求学。

就在这次进修求学中,让戴伟民首次接触到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当时国内能开展脑血管方面的医院屈指可数,这方面的技术尚处于临床实践起步期。”一年的进修期结束,回到衢州的戴伟民从开展脑血管造影诊断入手,开创了衢州医疗界在这个领域治疗的先河。“当时只能做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等高端手术还不能独立开展,医院的专家来衢指导做手术。”

因为自己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而脑血管病大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上极富挑战性。为了能切实掌握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核心技术,让衢州这方面的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并减轻治疗费用。年戴伟民再次出发,前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脑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深层次进修。

戴伟民坦言,通过多次进修学习,虽然已掌握了脑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方面的技术,但对病人临床施行手术,医院手术经验丰富的专家。“脑部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我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也不敢贸然行事,这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抱着这种对患者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好学不倦、乐于做富有挑战性工作而又行事谨慎的戴伟民,在跟着上级专家踏踏实实地跟班做助手,与专家们同台手术了七八年,做了上百台手术后,直到年,才独立主持了第一台脑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手术。

这是一位40多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的男性患者,当时由于该患者病情较急,而上级专家有事在身一时无法赶来。“这是我真正意义上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台手术。”戴伟民说,以往为这类病人做介入治疗手术,都有上级专家在身旁指导。在与患者及家属作解释和沟通时,患者本人及家属支持态度坚决,对由戴伟民主持手术给予充分的信任。

为确保万无一失地成功完成首 立手术,戴伟民整整三个晚上盯着患者的颅脑部片子,反复研究手术路径,考虑手术途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解决方法。术前充分的准备,使得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手术也很成功。

黄强主任(右一)带队查房

首战告捷,戴伟民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上信心大增。从年开始独立做手术的一年10台左右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到现在已经超过了50台的年手术量。“以往一年10台左右的手术,都要依赖请上级专家来指导才可开展,而现在即便难度再高的手术都由自己的团队独立完成。”

多年的工作学习历练,戴伟民早已养成临床应用和学习钻研两手抓的习惯,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外出参加本专业的高级别学术研讨会,并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和国内神经外科的专家们建立长期的互相交流机制。

“医生的职业使命是治病救人,神经外科开展的手术若有丝毫闪失,往往意味着生命的得与失。当今医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医生不可能‘一朝受教,终身受用’。如果一位医生没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医疗行业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黄强主任说,脑内窥镜治疗的负责人揭园庆、颅内肿瘤微创手术的负责人余国峰等人也是在潜心学习研究、埋头钻研技术中,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骨干的。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脑内窥镜治疗的负责人揭园庆谈起学习也是滔滔不绝。参加工作近20年来,在完成临床工作之余,看专业书是他业余最大兴趣,及时了解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新技术、新进展,有利于医学知识的更新。“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大概每月才多元,在一次外出进修的一年时间里,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前后花了两三千块钱买专业书,几乎花光了一年的工资。”揭园庆说。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颅内肿瘤微创手术的负责人余国峰,是衢州市神经外科显微实验室的创始者之一,也是该实验室的负责人。为掌握颅内肿瘤治疗方面的国际最新理念和动态,年他更是前往德国拜师进修,在颅内肿瘤治疗领域作专门的学习研究。

要永葆学习氛围浓厚而富有活力,须有科学的学习机制作保障。为鼓励团队成员学习深造,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力度,神经外科在多年前就制定了一套切合本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将所有医务人才分成三个层次:医生在晋升中级职称前,每半年在所有亚专科轮转,重点掌握“临床三基”和神经外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并送外出进修半年至1年;晋升至副高职称后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个人意愿选择亚专科,并再次外出亚专科培训3个月至半年;晋升至正高后重点是开展亚专科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并带领下级医师将亚专科做大做强。

目前,神经外科根据本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开设了重型颅脑创伤治疗、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和颅内疾病微创手术治疗等三个方面的亚专科。每个亚专科重点培养了2名以上的技术骨干,在日常工作中予以重点落实,在外出参加学术活动予以重点倾斜。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使神经外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成绩斐然,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不断涌现。

这是一个创新型的团队

电视剧《心术》中那血淋淋的开颅手术镜头,让人胆战心惊。但这部电视剧也让广大普通老百姓对神经外科这个新兴学科有了较直观的了解。

事实上的确也差不多,由于人体大脑的结构过于复杂、精细,其病情瞬息万变,做手术时既要把粘在细如发丝般血管上的病灶切除干净,又要尽可能不影响周围密如蛛网的神经、血管,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神经外科是一个极致精细的学科,但是否能将精细真正做到极致,一看医学理念,二看技术娴熟。”黄强主任说,先进的高科技医疗仪器是技术精细化的保障,医生的治疗理念和对技术运用的掌控水平是技术精细化的基础。同时,对技术精细化的极致追求是团队整体技术实力永续提升的不竭动力,而技术的不断创新则是神经外科技术精细化发展的“助推器”。

正在手术的戴伟民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是目前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新兴学科之一,可以分成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和脑先天性疾病等分支领域。”黄强介绍,从浙西地区医院历年住院病人情况分析看,脑肿瘤、脑先天性疾病及脊髓疾病由于发病率较低,病例来源较少,开展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不能发挥优势。

因此,黄强及其团队骨干根据国内外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并结合衢州本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以重症颅脑创伤综合治疗、脑血管病介入诊治和颅内肿瘤微创治疗这三个分支领域作为学科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的主攻目标。

多年来,黄强与他的团队同事们潜心钻研、并肩努力,通过一次又一次严谨的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辛勤的工作终于换来现如今他们成功掌握重症颅脑创伤综合治疗、脑血管病介入诊治和颅内肿瘤微创治疗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总体水平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49岁的胡志军(化名)在工地上班时,意外从高架上坠落,造成重型脑外伤,医院的时候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在这个病人前前后后的救治过程中应用了四项创新治疗技术。”黄强说,也正是由于通过重型脑外伤的综合治疗,让病人得到了有效救治。“这种严重的脑外伤患者在以往不是死亡,就是变成植物人。”

病人被送到急诊后,黄强和他的团队成员首先对胡志军进行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彻底清除脑子里的淤血,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没有遭受损伤的脑组织,并预防术后严重的脑水肿并发症。做完手术后,又应用了亚低温脑保护技术,通过把人的体温降到33度或者35度,让人的体温下降,尤其是脑部体温的下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让脑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这项技术有效地攻克了患者在术后继发性脑水肿、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几个难关。”

经过一个礼拜时间的治疗,病人病情逐渐稳定,但出现了持续昏迷。“这种情况在以往并没有太多的应对办法。”黄强说,但现在采取了早期持续正中神经刺激促醒技术和早期康复介入训练、后期一体化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在一系列井然有序的综合治疗后,患者胡志军在治疗25天后,奇迹般地恢复意识。不久前再次来复查,胡志军的大部分生活已经能自理了。

多年来,神经外科团队在重型颅脑创伤综合治疗方面的多项创新技术和临床科研成果,屡次获得浙江省和衢州市科研创新奖;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多次在全国和全省性学术大会上作主题报告,获得国内神经外科专家同行们的高度肯定。

创新的勇气来源于永不停歇的探索。除了在重型颅脑创伤综合治疗方面取得骄人成绩,该团队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脑肿瘤微创治疗等亚专科的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上的探索与运用,同样取得让同行们刮目相看的业绩。

比如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方面,应用动脉支架、球囊辅助等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并对颅内巨大脑肿瘤进行肿瘤血管术前栓塞,大大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和手术的难度。每年进行脑血管病DSA介入诊断超过例,开展介入治疗超过50例,成为首批获得省技术指导中心及血管病介入治疗准入资质的单位,也是目前衢州市唯一能开展神经介入治疗的单位。

在颅内肿瘤微创治疗方面,应用显微镜下手术技术、脑肿瘤血管术前栓塞技术、脑内窥镜下锁孔手术技术等,成功地开展了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垂体瘤、巨大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颅内外沟通巨大脑膜瘤、高位颈髓肿瘤等重症疾病的高难度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标志性手术。对于脑深部和颅底巨大肿瘤的手术,目前仍是神经外科医生的挑战。”黄强主任说,近年来,颅内肿瘤手术不断向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手术功能损害率的方向发展,我们迎难而上,不断革新、创新技术,在每年开展的开颅手术中,标志着高难度、高风险的三、四类手术,占70%以上,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在技术上省内先进、市内领先的学术地位。

神经外科团队近5年来的一份成绩单,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上的丰硕成果:

一是完成科研项目8项,其中参与主持本区域省科技厅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卫生厅项目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4项;

二是获得科研成果项目8项,其中省卫生厅科技创新奖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1项,衢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4项;

三是发表二级以上杂志学术论文36篇,其中一级杂志13篇,中华级杂志3篇,SCI论文5篇;

四是5年内共举办以新技术推广为主的继续教育学习班8次,其中面向全省的继续教育项目4项,医院的继续教育项目4项,在增强该学科在省内学术地位的同时,也提升了衢州地区神经外科治疗水平。

黄强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是神经外科永远处于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永续发展的秘诀。”

这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

年以前,衢州医院还没有神经外科。年,由一名年长医师和四名年轻医生组成的医疗组从骨科分离出来,成立了有15张病床的神经外科。

20年,弹指一挥间。现今的医院神经外科已是目前浙江省内神经外科领域专业设置齐全、研究领域广泛、综合诊治实力较强的地市级单位之一,是浙西地区神经外科的龙头学科和疑难危重患者诊治、会诊中心。这成长背后又有何轨迹和秘诀可值得探寻呢?

余国峰主任医师(右一)在读片分析病例

在医疗技术发展上抢占制高点,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带动战略,离不开团队成员间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团队整合共鸣的无穷能量。黄强自信地坦言,神经外科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团结进取精神的团队。

神经外科面对的大多为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黄强坚持每个星期对每个医疗小组的病人进行至少一次的查房。副主任戴伟民也说,他除了出差或者外出学习进修,也都坚持每天都要在住院病区进行带队查房。

学科带头人在工作上率先垂范,尽心尽职、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室里每一位同事都看在眼里,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相互间紧密配合。为此,科室里的医生晚上八九点回不到家,中午在患者病床前边吃边观察病情,如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给予处理等等就成了工作常态化。“我们科室一些高年资的医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医生来看,常常半夜有手术或者患者病情发生急变,医院。”80后青年医师刘荣财说。

对年轻的医务人员,黄强主任本着高要求、高标准的原则,强化高年资医生对年轻医生、高年资护士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教”。

科室有个特点就是每隔一周都要花半天时间,举行一次业务研讨学习会,研讨会上学科各专业医生之间面对面地切磋探讨、交流学习,分享心得与经验。

揭园庆主任医师(右一)带队查房

上周三下午4:00,笔者参与了他们的研讨会。在医院神经外科的示教室里,十几位医护人员围着房间中间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坐着,在他们对面的荧幕墙上,不断地切换着一张张颅部影像片。他们正在讨论一个颅内感染的病例。这名52岁的患者医院手术后,因出现反复发热无法解决而转入医院。主治医师李运平针对病人的情况,作了现场解读说明,并把在诊疗中遇到的难点、疑难情况反映出来。

在讨论会现场,黄强主任带头发问,紧接着科室里其他医生也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研讨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颅内感染高烧不退的案例,有哪些应对措施和方案可以处理。

整个研讨会开了两个多小时,学科各个诊疗组都有不同的疑难病例和临床课题,拿出来供大家共同研讨和学习。在这两个多小时里,不同专业角度的智慧融汇,不同医学观点的碰撞交集,整场研讨会时而“剑拔弩张”、时而轻松幽默、时而认真严肃。

刘荣财医师说,他喜欢这样的讨论会,虽然有时候在讨论会上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被批评,但资历深的医生都会及时指出,帮助纠正。而一些特别大的手术,也会在病例讨论会上探讨手术方案,集思广益,从中取最佳方案,这样既能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又锻炼了团队,让科室成员在实践中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讨论过程中,高年资医生的观点、手术处理方法,都是我学习的机会。而这样的方式,让作为年轻医生的我们感受到关心和鼓励,工作学习积极性更高,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强。”年轻的住院医师毛丹丹如是说。

“神经外科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专业分科更加细化。”黄强说,他一直强调术业有专攻的理念。随着学科实力的壮大和技术骨干的涌现,神经外科逐步分出血管组、微创组、脑肿瘤组等多个亚专科医疗小组。虽然细分了多个亚专科,但在神经外科,医护人员之间没有相互扯皮、不互相帮忙的情况。若碰到一些疑难病例,不同亚专科医生间都会相互交流、沟通经验,将自己的一些技术要领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

医护团队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神经外科创造了佳绩。科室先后获得衢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省卫生厅、衢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医学科技创新奖和科技进步奖8项。团队负责人黄强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劳动模范、衢州市“拔尖人才”称号,团队骨干戴伟民、揭园庆和余国峰为市“”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余国峰年获省卫生厅“医坛新秀”称号。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面对荣誉,黄强一再强调成绩应属于团队、医院。的确,神经外科这个团队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队伍。

这是一个充满责任心的团队

7月19日深夜,神经外科病区的护士们神情紧张、焦虑不安,原来是住院的张大爷突然不见了。护士长姚建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打电话四处找人。直到凌晨4点,张大爷医院。

只见张大爷手上捧着两盆盆景,见到一脸焦急的姚建珍,老人反而乐呵呵地说:“这是我以前自己种的盆景,送给你们,谢谢你们这么长时间细心照顾我,把我从鬼门关救回来了。”看到张大爷平安归来并对她这样说,姚建珍一时百感交集,原本想责问张大爷的话,这时一句都说不出来。

70多岁的张大爷,医院,刚入院时,老爷子一连几天都昏迷不醒。手术后,因为病情严重,长期卧床不能自理,每天除了医生的常规治疗,就全赖护士们的全天细心照料。也正是在护士们的尽心照料下,张大爷的病情好转得较快,已进入康复锻炼恢复期。身体基本恢复的张大爷,一直想对护士们长久来给予他无微不至的悉心护理表达感谢之情,才有了前面感人的画面。

“医生手术和治疗再好,没有护理服务的跟进,再好的手术和治疗也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从事护理工作已20多年的护士长姚建珍深谙“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她说,神经外科不仅注重学科的建设创新发展,同样注重术后的护理康复。

“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建设学习创新型的团队,开展优质护理,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姚建珍说,由于身心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非常敏感。如果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服务工作不满意,产生了不信任感,就会出现抵触情绪,影响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合作,更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加上神经外科的病人大多都是急危重的患者,很多患者即便手术后,也不能马上恢复意识,恢复期往往非常长。

57岁的胡女士,在今年四月份因车祸入院,手术后一直处于昏迷的状态,并一直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里。“这个病人已经昏迷四个月了,住在NICU,日常的照料就全部依赖护士。”

姚建珍护士长(右一)带队护理

每天早上7:00,护士就要给她翻身、拍背、擦身、更换衣服、洗脸、清洁导尿管等等。清晨做完一系列清洁工作后,开始给患者输液、雾化、口腔护理,接着就开始一天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每隔一个小时就给她测一次生命体征,两小时给她一次翻身……对胡女士的NICU护理,已经持续了4个月,但她病情依然严重,仍处于昏迷状态,这样的护理仍在继续。

“长期卧床的病人很容易出现肺炎、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褥疮等一些并发症,而且通常都是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姚建珍说,这就要求护士一天中要不间断地给病人翻身、拍背、吸痰、按摩、清理排泄物。“一些痰多的病人,一天最多的时候要吸痰十几次。”在神经外科的病房里也常常看到,因为病人的无意识,在翻身拍背吸痰时,患者将痰喷吐得护士满脸满身都是。

聊起自己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护理生涯,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姚建珍一直微笑的表情显得愈加鲜活。她直言,任何护士都无法保证在护理过程中没有丝毫差错,只要医护人员对工作是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病人及家属就能切身感受到我们的辛勤付出,从而互相理解、信赖和支持,携手共同应对伤痛和病魔的挑战。

衢州医院神经外科

科技创新团队基本情况

该团队所在的学科是目前浙江省神经外科领域专业设置齐全、研究领域广泛、综合诊治实力较强的地市级单位之一,是浙西地区神经外科的龙头学科和疑难危重症的诊治、会诊中心。在重症颅脑创伤综合治疗、复杂颅内肿瘤微创手术和脑血管病变介入诊治等方面达到了省内先进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学科发展方向逐渐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模式发展,强调转化医学理念,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合作的方法,寻求新的学科创新增长点,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根据衢州地区神经外科患者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科在本区域的优势,凝练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重症颅脑损伤防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颅内复杂脑肿瘤全切除和功能康复、颅内病变微创外科手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力争数年后将学科由省内先进建设成为具有本地特色和品牌,达到省内领先,并辐射至安徽、江西、福建三省边界周边地区的一流专业学科。

团队所在的学医院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工作,年出院人数每年以大于10%的速度增长。年以后,年收治患者在人次以上,其中收治龙游、江山、常山和外地区、外省的患者占30%以上。通过治疗方法和手术技术的改革创新,在提高患者治愈好转率的同时,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使平均住院日每年大于20%的速度降低,大大降低患者住院的均次费用。每年完成的手术量在台以上,其中代表大型或特大型开颅手术的三、四类手术占70%以上。

创新团队构成

团队共有工作人员17名,年龄大于50岁1人,大于45岁1人,大于30岁12人,小于30岁3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人,硕士学位6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两名医生(余国峰、范晓峰)分别于年和年在德国和英国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

团队负责人:黄强男,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目前任衢州医院外科片大主任兼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温州医学院和省中医药大学外科学教授;衢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和衢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浙江创伤外科和衢州医药编委,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和颅脑创伤专业组副组长,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分委员,浙江省神经外科技术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连续获得优秀共产党、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名医、市级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工作中刻苦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获得4次省卫生厅科技创新奖和4次衢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主持或参与3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3项省级重点项目、4项市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共发表SCI学术论文2篇、中华系列杂志和国家级刊物论文7篇、省级杂志10篇。每年主持或指导手术台以上,参加所属市县或周边地区危重患者会诊、手术人次以上,专家门诊人次在0人以上。

团队带头人:戴伟民男,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目前任衢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疾病学组委员、创伤医学分会神经创伤委员,省康复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衢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是该创新团队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负责人。多次获得“优秀医生”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从年起主持开展脑血管病的外科诊治工作,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开颅手术治疗,特别是开展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富血管颅底脑膜瘤术前栓塞、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脑动静脉畸形开颅切除术、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开颅切除术等技术创新。年,他主持开展的“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通过了省卫生厅资质审核。目前,造影量余例/年,血管内介入治疗30余例/年,脑血管疾病开颅手术量30余例/年,专科查房次数余次/年。

团队带头人:揭园庆男,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衢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该创新团队脑内窥镜治疗方面的负责人,开创了衢州市神经外科的神经内镜技术和微创手术,开展了神经内镜下急性脑室内出血清除术、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脑垂体瘤、脑室内肿瘤和脑内囊肿等微创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年度完成微创手术余例,专科查房百余次,医院间重大会诊50余次。

团队带头人:余国峰男,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院神经外科进修,拜Deinsberger教授为师,主要学习颅底肿瘤,尤其是垂体瘤和听神经瘤的微创手术治疗,是颅内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负责人。参与衢州市首个神经外科显微实验室的组建,并负责日常工作,主持的《桥脑小脑角区显微解剖及改良手术入路的应用研究》,开展颅底的显微解剖,为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

来源:衢州日报

文/郑春法朱景红曹敏图/刘东升

编辑:何玲

第一时间为你推送衢州医卫动态、健康信息、政策解读。

更多健康资讯请







































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白癜风早期症状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yfbj/20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