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Brain神经外科医生和麻醉

作者:

曹鹏副主任医师

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

刁玉刚副主任

医院麻醉科

点评专家:

梁国标教授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点评专家:

张铁铮教授

医院麻醉科主任

良好的脑松弛(SlackBrain)是影响颅底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着手术的成败。

达到SlackBrain的方法有很多:

?良好的体位。常规体位尽量头高脚低,促进颅内回心血量,一些特殊入路,ITSC(小脑幕下小脑上)、OIA(枕叶间)入路行松果体区占位,或是切除位于矢状窦后三分之一的镰旁脑膜瘤,有时需要利用重力将一侧枕叶或小脑下垂,以达到良好的术野;

?术前或术中使用甘露醇、高渗盐溶液,术中适度过度通气,维持PaCOmmHg;

?打开各种颅底池释放脑脊液。例如LSO入路打开视交叉池、颈动脉池、侧裂池、乙状窦后入路打开枕大池、ITSC(小脑幕下小脑上)Poppen(枕下经小脑幕上)、OIA(枕叶间)等入路打开四叠体池,颞下入路打开脚间池;

?术中或术前的脑室穿刺。例如术前侧脑室额角、枕角、三角部穿刺,术中的Paine’s点或改良Paine’s点穿刺侧脑室,术中切开终板打开三脑室;

?术前蛛网膜下腔留置导管,持续引流。如颞下、乙状窦前、kawase、Dolenc等入路常需术前行腰穿蛛网膜下腔置管;

?全凭静脉麻醉(TotalIntravenousAnesthesia,TIVA)。

在医院(HUCH),上述方法常联合使用,但对于所有的高颅内压(ICP)择期手术以及所有急诊手术,均采用TIVA。

图1.医院神经外科麻醉诱导方案

图2.医院神经外科麻醉维持方案

从图1、图2可以看出,在麻醉方案上,医院神经外科与国内一些神经外科中心有如下不同:

麻醉诱导阶段,禁用吸入麻醉药物;

麻醉维持阶段,对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区别对待,分为正常颅压组(noslackbrain组)和高颅压组(slackbrain组)。正常颅压组(noslackbrain组):包括部分未破裂动脉瘤夹闭术,脑室腹腔分流、颅骨修补、小的凸面颅内肿瘤、脊柱脊髓手术、癫痫及立体定向外科手术。高颅压组(slackbrain组):大的凸面肿瘤及颅底肿瘤、破裂动脉瘤夹闭及复杂未破裂动脉瘤夹闭、颅内AVM切除、重型颅脑创伤等。

对正常颅压组(noslackbrain组),予以七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药物维持;

对高颅压组(slackbrain组),静脉予以丙泊酚维持,禁用吸入麻醉,使用TIVA。

鉴于本文涉及麻醉学内容较多,故特邀请了全国著名麻醉学专家,中华医学会辽宁省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麻醉科主任张铁铮教授对本文进行了审阅、修改及点评,试图从TIVA的历史、国内外应用的现状、TIVA对颅内压(ICP)的影响,TIVA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等方面对TIVA进行探讨。

首先,对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可以简单分为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

基本目标:Sedation(镇静)、Amnesia(术中遗忘)、HymodynamicStability(血流动力学稳定、Immobility(制动)、RapidRecovery(快速苏醒);

高级目标: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降低CBF(脑血流量)、CMR(脑代谢率)和ICP(颅内压)。

回顾现代麻醉的历史,从年韦尔斯率先使用笑气(N2O)拔牙,年摩尔顿使用乙醚麻醉,年英国女王产子使用氯仿麻醉,百年间在美国是乙醚,在欧洲是氯仿分别占据着麻醉主导,随着二战后氟烷、安氟醚、异氟醚、地氟醚、七氟醚的相继问世,吸入麻醉一直是麻醉医师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吸入麻醉也率先达到了满足神经外科麻醉的基本目标。

相比吸入麻醉的快速发展,静脉麻醉却举步维艰,年水合氯醛,年硫苯妥钠用于麻醉诱导,’s苯二氮卓类药物出现,年氯胺酮,虽然新型的药物不断涌现,但苏醒长、可控性差、给药复杂、肝肾毒性一直是主要的问题,直到年丙泊酚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静脉麻醉的附属地位。丙泊酚联合阿片类镇痛药物(短效的芬太尼、超短效的瑞芬太尼)和肌肉松弛药,也达到了满足神经外科麻醉的基本目标。

但欲实现高级目标,有必要深入比较吸入麻醉和TIVA的优势。以下从影响CBF的三大因素:CBF--CPP自主调节、脑CO2反应性和CMR-CBF偶联三方面比较吸入麻醉和TIVA对CBF(脑血流量)、CMR(脑代谢率)、ICP(颅内压)的影响。

?影响CBF第一因素:CBF--CPP自主调节。

注:CPP(脑灌注压)=MAP(平均动脉压)-ICP。

图3.CBF-CPP自主调节曲线

从CBF-CPP自主调节曲线(图3)可以看出,与经典的ICP容积曲线一样,均存在一个较长的平台期,这属于机体自我保护机制,以防止自身血压、颅内压的变化导致剧烈的脑血流量波动。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可以明显破坏此平台期,导致曲线变为黑色虚线,使机体丧失自我保护。

同样,在一些特殊的神经外科疾病中,虽不能使曲线变为直线,但可使曲线左右移动。如图4,AVM使得曲线左移,SAH使得曲线右移,也就是说,对于AVM,低一些的脑灌注压就可以满足CBF的需求,对于SAH,高一些的脑灌注压才可以满足CBF需求,低灌注压容易导致脑缺血。

图4.特殊曲线使CBF-CPP自主调节曲线左右移动。

吸入麻醉可以损伤CBF-CPP的自主调节,并呈剂量相关,剂量越大,损伤作用越强。而丙泊酚则不损伤CBF-CPP的自主调节。

MAC值是在一个大气压力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麻醉药的浓度,称为最低肺泡浓度。单纯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同时实现镇静、镇痛、肌松的麻醉目标,必须吸入高浓度麻醉药,而且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现代麻醉主张平衡麻醉,在吸入麻醉的同时,加用阿片类镇痛药(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和肌松药,既可以降低吸入麻醉药浓度,又可达到更为理想的麻醉效果。不同的吸入麻醉药对CBF-CPP的自主调节有不同影响。异氟醚吸入浓度达1.0MAC时,即可影响自主调节,七氟醚为1.5MAC、地氟醚为0.5MAC。因此,对于类似地氟醚在较低吸入浓度就开始影响CBF-CPP自主调节的吸入麻醉药,不适合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而异氟醚和七氟醚则相对适宜。但在平衡麻醉中,应控制其吸入浓度,通常异氟醚不超过1.0MAC,七氟醚应低于1.5MAC。

?影响CBF第二因素:脑CO2反应性

PaCO2的增高,会使得脑血管舒张,导致CBF和ICP相应增高,PaCO2下降,会使得脑血管收缩,导致CBF和ICP相应降低。在生理范围内,PaCO2每升高或下降1mmHg,CBF相应增减1~2ml/g.min。因此在临床麻醉中,常应用过度通气降低PaCO2,以降低颅内压。为了避免脑缺血,PaCO2一般不应低于30mmHg。

脑CO2反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低血压时,脑CO2反应性减弱(图5),当神经系统受损时,脑CO2反应性增强。因此在麻醉诱导插管、麻醉苏醒拔管阶段,应尽可能缩短不通气或通气减弱时间。PaCO2一旦增加,可加速CBF和ICP的提升,术前易引发动脉瘤破裂,术后则可能导致颅内出血。

图5.不同MAP下,PaCO2和CBF的关系

所有的吸入麻醉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枢血管扩张作用。吸入麻醉药扩血管的作用强度如下:氟烷安氟醚地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引文1)。

再次证明吸入麻醉药异氟醚、七氟醚更适合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医院对于颅内压正常的手术,在使用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的同时,常规采用适度过度通气,使PaCO2维持在30mmHg左右,使机体处于允许性低碳酸血症状态,以拮抗吸入麻醉药中枢血管扩张作用。

部分神经系统受损患者,脑CO2反应性增强,同时,吸入麻醉药中枢血管扩张反应性亦增强,致使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过程中,CBF和ICP变化尤为明显甚至可术前动脉瘤破裂或术后颅内出血。因此,医院在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期禁用吸入麻醉药。

?影响CBF第三因素:CMR-CBF偶联

CMR为脑代谢率。脑细胞代谢分为基础代谢和电活动代谢,各占50%。除N2O和氯胺酮是通过增加电活动代谢,而增加脑代谢率外,其他的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均可降低CMR。

但麻醉药只能减少脑代谢中的电活动代谢,并不能降低基础代谢率。只有低温能够同时降低基础代谢和电活动代谢。机体对CMR亦存在着自动调节,即CMR-CBF偶联,也就是脑代谢下降,脑血流也下降;脑代谢升高,脑血流也升高。

丙泊酚有助于维持CMR-CBF偶联,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有利于降低CBF和ICP,而吸入麻醉药无助于维持CMR-CBF偶联。与非麻醉病人相比较,0.67MAC吸入麻醉,CMR下降56-74%,CBF不变;而同等深度的丙泊酚静脉麻醉,CMR下降50-68%,CBF下降53%-70%。(引文2)

图6.不同麻醉剂对CMR、CBF、ICP、中枢血管扩张的影响

注:图1-6引自芬兰JuhaHernesniemi教授

综上所述,吸入麻醉药物在对CBF-CPP自主调节、脑血管反应性扩张以及CMR-CBF偶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增加CBF和ICP。而TIVA则可明显降低CBF及ICP。

在PUBMED,关于TIVA和吸入麻醉在神经外科方面的前瞻性研究的文章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选取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Meta分析文章:

Meta分析:哪里有比较,哪里有Meta分析,如图7,该文综合了14个单中心研究(病例),结论为:TIVA和吸入麻醉相比,ICP下降(5.2mmHg,≈70.6mmH2O)。

图7.关于TIVA和吸入麻醉的META分析比较

TIVA对于ICP的影响,由于入组病例的不同(正常颅压或高颅压),测定的方法不同(硬膜下压力或者硬膜外压力),结果也各异。在赫尔辛基,认为TIVA对每个病人ICP的影响不尽相同,最多可以降低20%-30%ICP,此观点和META分析结果类似。

TIVA的风险:

对于不习惯使用TIVA的麻醉医生,可能会造成麻醉剂量过大或过低,过大造成延迟苏醒,过低造成术中知晓(OperativeAwareness),通过术中脑电检测,例如BispectralIndex,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对于高颅压或者复杂神经外科手术,TIVA可使之受益,但对于正常颅压手术,TIVA和吸入麻醉相比,无明显优势,对一些特殊的神经外科手术,例如立体定向、神经导航手术,TIVA降低颅压后可导致坐标的偏移,对青年、儿童等正常颅压患者,由于硬脑膜与颅骨粘连不紧密,TIVA也可能导致术后的硬膜外血肿。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学中心,TIVA对于麻醉医生并不陌生。作为术者,根据手术对于SlackBrain的需求差别,和麻醉医师共同探讨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会为手术带来更多的帮助。

*引文1

*引文2

专家点评——梁国标

SlackBrain在复杂的神经外科手术中确实是重中之重,只有良好的SlackBrain,才能做到对脑组织的保护,才能更好的暴露肿瘤,才能做到肿瘤的全切和神经的保护。

正如本文所述,SlackBrain的方法很多,效果程度不尽相同,其中对于脑脊液的释放(颅底池打开、脑脊液引流等)效果应该最为明显,体位、甘露醇等方法效果相对小一些。

但对于选择SlackBrain的方法,并不是优胜劣汰、互相替代的问题,例如患者术前做了腰椎置管,术中打开各种脑池释放脑脊液,但在体位上也一定要做到头高脚低、或者根据需要利用重力,以达到更好的SlackBrain效果。

关于TIVA和吸入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方面比较的文章很多,通过术中ICP的监测,客观量化的评价TIVA和吸入麻醉对ICP的影响,可以给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数据参考,即TIVA可以降低ICP,但程度有限,且因人而异。

但无论是前瞻性研究,还是回顾性分析,我认为,单纯的分析TIVA和吸入麻醉,哪个更能改善神经外科患者的预后,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办法。

真正影响患者预后的,是SlackBrain,是在切除肿瘤或夹闭动脉瘤术中对脑组织、颅神经、穿支血管的保护,对于TIVA,只是SlackBrain的开始。对于很多高颅压患者,TIVA降颅压效果不会像脑脊液引流那么明显,但即使最多只能降低20%,在剪开硬膜、牵开脑组织、到达颅底池、逐渐释放脑脊液这一标准颅底手术过程中,会减少脑组织的牵开张力,减少不必要的脑挫伤。

诚如本文题目所示,良好的SlackBrain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为神经外科医生,需要更好的理解TIVA和吸入麻醉的区别,理解其对CBF、CMR、ICP的影响,这将有助于和麻醉医生共同探讨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会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专家点评——张铁铮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核心是维持脑氧的供需平衡,其关键技术是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降低脑血流、脑代谢率和颅内压。因此脑松弛(SlackBrain)是麻醉医生力求实现的目标,更是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成功的保障。本文两位作者结合各自的所见所闻完成此文,虽非大作,甚或包含待商榷之处,但确能感受其中要旨。其难能可贵之处正在于文题所示,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在面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其次,神经外科麻醉的关键技术方面,特别是关于高颅压、复杂神经外科手术、正常颅压手术麻醉策略的选择,以及神经外科手术麻醉高级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其达成,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此外,所推荐的麻醉技术不仅有可靠的佐证,而且包含值得借鉴的具体经验。凡此种种,为本文亮点之处。在此,为两位作者的思考点赞!为两位作者的付出致敬!更为两位作者的进取祝福!

(医院神经外科曹鹏副主任医师、医院麻醉科刁玉刚副主任撰稿,医院神经外科梁国标主任、医院麻醉科张铁铮主任审校)

“神外资讯”授权转载

专题讲座:神经外科麻醉:常见问题与处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新青年麻醉论坛获取更多麻醉相关资讯信息!!!

↓↓↓







































斑蝥酊 斑秃
昆明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yfbj/49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