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前影像学分型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术前影像学分型以及手术治疗。

方法自年1月至年3月收治CSDH患者例,根据术前头颅CT、MRI特征分为5型:低密度型、等密度型、高密度型、混杂密度型及分隔型,并依据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

结果本组效果良好(Markwalder分级Ⅰ-Ⅱ级)率为93.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低密度型术后5例血肿复发,等密度型1例复发,高密度型1例复发,混杂密度型3例复发;分割型发生癫痫1例。

结论根据CSDH患者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策略,并予以个体化治疗,对于治疗CSDH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好发于老年人,发病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确诊CSDH最简捷、有效的方式。CSDH术前影像学表现与血肿期龄、液化程度、有无分隔、机化、钙化、复发率等密切相关。目前,CSDH以手术为主,效果满意,但术后仍有3.7%-30%的复发率。本研究探讨CSDH患者术前影像学分型,指导临床选择合理术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年1月至年3月收治CSDH患者例,其中男例,女30例;年龄46-82岁,平均(67.2±15.7)岁。有明确外伤史例,原因不明84例。入院时MarkwalderCSDH神经功能障碍分级:Ⅱ级79例,Ⅲ级例,Ⅳ级61例;其中神经功能良好(Ⅰ-Ⅱ级)79例,神经功能不良(Ⅲ-Ⅴ级)例。

1.2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CT增强扫描34例,头颅MRI检查66例。血肿量为42-ml,平均(93.8±38.5)ml。血肿量≤80ml96例,81-ml例,血肿量≥ml9例。

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分型:

①Ⅰ型,低密度型,例,出现在伤后2-6周,多为新月形低密度影,血肿密度低于脑组织,均匀一致,CT值为15-28HU;

②Ⅱ型,等密度型,20例,血肿密度与脑组织一致,无明显边界,常规CT窗宽、窗位不易分辨,CT值为30-45HU,需行头颅MRI确诊;

③Ⅲ型,高密度型,6例,为较新鲜血肿,血肿密度较高,CT值45HU;

④Ⅳ型,混杂密度型,59例,表现为等密度基础上有点状高密度影,或上半部为稍低密度,下半部分为高密度影,多因细胞沉淀所致,常有明显分界;

⑤Ⅴ型,分隔型,12例,头颅CT平扫血肿多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内有条索状纤维分隔,增强扫面后可见分隔及血肿包膜增厚,分隔大小不一。

1.3手术治疗

根据术前影像学分型及个体差异不同手术方式:

Ⅰ、Ⅱ型采用硬通道穿刺术;Ⅲ、Ⅳ型采用钻孔引流术;Ⅴ型中,未机化的CSDH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机化型CSDH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术后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及时复查头部CT;嘱患者取头低脚高位,引流袋略低于头部;患者大多高龄,伴有严重合并症,故不宜大量补液,亦不宜使用较强脱水剂,可酌情使用等渗或者低渗液体(-ml),或鼓励患者多饮水;鼓励患者主动深呼吸或咳嗽,促进脑复张,同时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2结果

本组效果良好(Markwalder分级Ⅰ-Ⅱ级)例(93.5%),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6.5%)。Ⅰ型术后5例血肿复发,Ⅱ型1例复发,Ⅲ型1例复发,Ⅳ型3例复发;Ⅴ型发生癫痫1例。

3讨论

目前,CSDH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认识。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应用,头颅CT已成为诊断CSDH的首选方法,可以准确地了解血肿的部位、大小、液化程度、内部结构等情况。对一些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侧脑室受压不显著的等密度血肿,头颅CT检查往往误诊漏诊,而MRI可弥补CT的不足,同时可以明确血肿分隔、包膜增厚、钙化等情况。Zhang等认为术前高Markwalder分级、男性、凝血功能障碍、双侧血肿、高龄等是CSDH复发的危险因素。术中和术后引流不充分、血肿腔积气、血肿包膜残留致脑组织非正常复张等都可以增加CSDH术后复发的几率。因此,对部分高龄、多合并症的CSDH患者,选择合适术式,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我们根据CSDH术前影像学分型,指导临床选择合理术式,取得满意效果。术前CSDH影像学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说明血肿液化比较完全,均匀一致,无包膜或明显包膜增厚,可直接选用硬通道穿刺或钻孔引流术,术后充分引流即可。头颅CT表现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的CSDH,术后复发率高于其他类型。我们认为选择钻孔冲洗引流术更为恰当,术中可从不同方位冲洗血肿,能够比较完全地清除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恢复局部正常的凝血机制即可,术后充分排气并放置引流。Lee等通过比较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例CSDH患者预后,发现无论是上述哪种手术方法,都没有显示出足够的优越性。对血肿机化或包膜肥厚的CSDH患者,常选用开颅骨瓣血肿清除术。过去强调术中血肿内外层包膜全切。本组3例患者仅部分切除血肿外膜,除去各个分隔并将血肿腔与硬膜下腔打通,术中彻底清除血肿,术后恢复良好。目前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也是其有效术式,术中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同时电凝新鲜出血,剥离外膜及打通密闭小房。我们认为根据CSDH术前影像学特征,指导临床选择合理术式,与以往临床研究相比,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满意。肖连东等根据头颅CT、MRI表现将CSDH分为无分隔型、分隔型、机化型,并据此予以选择手术方式,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我们总结经验如下:

①术前根据头颅CT准确定位,穿刺点多选在顶结节处,尽可能避开颞肌、大血管及脑部主要功能;

②穿刺时应掌握锥颅深度,须直接锥穿硬脑膜,避免硬脑膜剥离;

③根据血肿厚度,判断是否加用垫片,避免伤及脑组织;

④冲洗应彻底,必须引流到引流液体基本清亮为止,并将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尽可能冲洗引流干净;

⑤冲洗后放液不宜过快,避免颅内压波动过大和脑组织移位过大导致继发出血;

⑥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受压脑组织复位,如术后复查头颅CT见仍有高密度血肿残留,予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并夹闭引流管,2-3h后重新放开,充分引流。

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强调术中反复冲洗,以恢复局部正常的凝血机制。

综上所述,根据CSDH术前影像学分型,指导临床选择术式,治疗CSDH,疗效满意。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jbms/11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