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第二章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头皮损伤由于临床医师可以肉眼观察到部位,大小,形态,一般无需影像学的检查。在影像学的检查中往往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或排除颅骨和脑损伤而检查时发现的头皮损伤。常见的是头皮创口和帽状腱膜下血肿。在X线切线位片和CT上可以见到局部头皮的梭形肿胀。MRI上可见梭形的短T1长T2信号影,边缘清晰。有时血肿很大,呈“新月形”。

第一节颅骨损伤

颅骨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共29块。脑颅骨包括1块额骨,1块蝶骨,1块筛骨,2块顶骨,2块颞骨和1块枕骨;面颅骨包括2块上颌骨,2块颧骨,2块鼻骨,2块泪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1块犁骨,1块下颌骨,1块舌骨。6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各2块)。

颅骨的损伤根据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分为:线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穿通伤。单纯的颅骨损伤少见,往往伴随有头皮和脑的损伤。在影像学检查时务必注意。以CT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首次检查阴性的病例,也不能大意,而应嘱留院观察,24小时内复查。

线形骨折

骨折线只有一条,呈线形分布,可伴有头皮损伤或颅内血肿。如果与副鼻窦或颅底相通,有时可以在骨折线附近可以看到颅内积气。线形骨折注意与颅缝和板障静脉影相鉴别。如果骨折线跨越静脉窦(上矢状窦,乙状窦),则提示损伤较重,往往有静脉窦的损伤,出血较多,预后不好。

粉碎性骨折

骨折线在2条以上,呈星形或放射状分布,如同玻璃敲击后破碎的裂纹。

凹陷性骨折

颅骨遭受外力后,局部向内凹陷,骨折线显示不明显。在切线位X线片或CT上显示明显。明确了凹陷性骨折的部位后,还应当注意观察与静脉窦或其它大血管的关系,陷入的深度也应测量,如果超过25px,往往需要临床手术复位。

贯通性骨折

外伤致颅骨形成洞,洞周可有放射状的骨折线。碎骨片移向颅内。是遭受较大外伤所致。常见于火器伤(如子弹伤)。

颅底骨折

骨折线显示不明显,常常以脑脊液漏或颅内积气为间接征象得以推测性诊断。需要多排螺旋CT(MSCT)薄层扫描加多平面重建(MPR)才能显示骨折线。由于颅底结构复查,出入颅内的血管,神经多,因此,颅底骨折先从间接征象判断有无骨折,然后重点是寻找骨折线,并观察骨折线通过或附近的孔道,以推断对血管或颅神经的影响程度。

颅缝分离

颅缝分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外伤后致正常颅缝增宽,需要两侧对比观察。

颅内异物存留

颅骨骨折后,碎骨片或异物存留于颅内或脑组织内,容易引起脑受压症状和体征。必需手术取出。根据异物是否透X线分为阳性异物和阴性异物。阳性异物在CT上容易发现,而阴性异物在CT上不能发现,需要MR检查才能发现。

颅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包括:(1),骨折片陷入颅腔内的深度在25px以上;(2),大面积的骨折片陷入颅腔,因骨性压迫或并发出血等引起颅内压增高者;(3),因骨折片压迫脑组织,引起神经系统体征或癫痫者。(4),位于大静脉窦部的凹陷骨折,如引起神经系统体征或颅内压增高者。(5),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持续4周以上者。

颅骨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损伤性疾病)

脑脊液漏

颅底骨折,容易引起脑脊液的鼻漏,耳漏。一般在四周内可以自愈,如果超过四周仍然没有自愈,则需要进行手术修补或堵漏。脑池造影和MR水成像可以帮助寻找漏口的部位和大小。

颅骨损伤引起的后遗症

颅骨缺损

  颅骨损伤后自然吸收或手术后遗留骨质局部缺损,有时采用自体骨颗粒移植或钛网,骨水泥成形修补。通过X线片或CT检查测量缺损的部位和范围,面积的测量可以用计算机软件测量,方便准确。

第二节 脑损伤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包括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

硬膜外出血:头部遭受外力后,硬脑膜血管或板障静脉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硬脑膜与内板之间,形成血肿。在CT或MRI上呈双凸透镜形。不跨越中线。

硬膜下出血:头部受外力作用造成脑挫裂伤或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硬膜下,并在局部聚集。在CT上表现为“新月”形的高密度影,以额,顶部多见。

蛛网膜下出血:硬膜下出血量比较少,不在局部聚集,随着脑脊液的循环,与脑脊液相混,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表现为脑沟,脑裂和脑池内的线样高密度影。MRI上往往观察不到。 

脑出血(脑挫裂伤):外伤性脑出血往往伴随着脑的挫裂伤,患者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CT上表现为脑实质内的混杂密度影,边缘不清,范围可大可小。MRI上表现为脑实质内的混杂信号影,对周围水肿的观察MRI优于CT。

血肿的分期

血肿由于出血时间的不同,在CT和MRI上表现不同,分为超急性期(24小时),急性期(1-3天),亚急性期早期(4-7天),亚急性晚期(8-14天)和慢性期(14天)5个阶段。CT和MRI表现如下:

认识不同时期血肿的CT和MRI表现,一方面可以提高与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另一方面还可以推测血肿形成的时间。

血肿的测量与计算

脑内出血不但要明确血肿的部位,而且还要对血肿进行测量与计算,以估算出血量的多少,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可以用CT机器的测量软件进行测量,或者测量血肿的径线,进行计算。公式为:

脑轴索伤:

脑轴索伤是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是由于头部受到瞬间剧烈的旋转运动,引起脑轴索的损伤。其病理改变为脑组织的点状出血。在CT上很难发现,在磁敏感加权MR上表现为点状的高信号影。此类损伤患者症状较重,而影像学上表现较轻。患者致死和致残率较高,务必引起重视。

外伤性脑梗死:

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头部或颈部外伤引起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及血管痉挛所致。多出现在伤后1天以内,很少发生在受伤当时和2周以后。CT表现为大片的低密度影,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信号影。MRA或DSA可看到受阻的血管。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脑梗死不同。应当注意进行鉴别。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一般是由于脑皮质通向静脉窦的桥静脉撕裂所致,多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损伤当时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也不易发现异常。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多,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CT表现为额,顶,颞部新月形低密度影,量多时可达-ml。

脑水肿与脑肿胀

伤后2-3天出现,以12-24小时最为明显,CT表现为脑组织广泛的密度减低,侧脑室受压变小,脑表现脑沟消失。MRI表现脑室系统变小,脑表现脑沟变浅,T1WI脑组织信号稍减低,T2WI脑组织信号稍高。

有局限性和弥漫性,依据范围分为I,II,III度。I度为范围50px,II度为达到一个叶;III度为达到一侧大脑半球。

第三节 脑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损伤性疾病)

外伤性脑脓肿

  外伤性脑脓肿是指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感染,多见于开放性颅脑损伤,病原体随异物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偶而见于头皮损伤合并颅骨骨折并发严重的颅内感染。

在CT和MR上根据病和不同,表现不同。在早期(脑炎期)CT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缘不清。MRI表现为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缘不清。增强时呈结节样强化或环形强化,有的邻近有脑回样强化。

脓肿形成期,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环形影,中心和周围均可见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壁光滑,壁厚1-3mm。MRI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可见到环形的脓肿壁,呈“牛眼征”或“靶环征”,注意与脑转移瘤相鉴别。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壁光滑。

外伤性脑动脉瘤

脑部受到创伤时,脑动脉壁部分受损变薄,变弱,局部膨出形成动脉瘤或脑动脉全层破裂,周围形成血肿,血肿外层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

动脉瘤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混合性动脉瘤和壁间动脉瘤。好发部位为颅底动脉或大脑浅表动脉支。平扫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的自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的颅内出血。需要MRA,CTA或DSA脑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本病是指颈动脉或其分支破裂后直接或间接与静脉相交通,形成动,静脉瘘。常因颅底骨折所致。脑血管MRA,CTA或DSA可以确诊。表现为海绵窦异常迂曲,扩张的血管,可以找到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第四节 脑损伤后遗症

脑组织损伤后,由于组织的修复,坏死,液化或血肿吸收不良,遗留下的一系列异常改变。永久存在。

外伤性脑萎缩

外伤后引起的脑组织局部体积缩小,常由于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吸收或清除后,是较常见的脑损伤后遗症,可以引起颅内低压综合症。影像学表现为局部的脑回变小,脑沟增宽,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的扩大。

外伤性脑软化灶

为脑挫裂伤或血肿吸收不良形成坏死,液化区,CT表现为边缘清晰,锐利的低密度区,CT值与脑脊液相近,邻近脑室或脑池,脑沟牵拉扩大,出现负占位效应。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无强化。

脑穿通畸形

脑组织挫伤,坏死,液化或血肿吸收后遗留的囊腔与脑室相通,形成穿通畸形。

外伤性脑积水

多见于重型的颅脑损伤,由于大量的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软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甚至堵塞蛛网膜红绒毛,从而引起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脑室扩张。幕上或幕下脑室扩张,以梗阻性脑积水多见。

脑瘢痕

脑组织损伤,修复后由胶质或纤维组织所代替,遗留的疤痕组织。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星形或放射状的稍高密度或稍高信号影。周围脑室,脑池,脑沟牵拉扩大。









































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zysx/19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