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理学诊断浆母细胞

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理学诊断浆母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王某某,男,54岁,入院三周前有头部外伤史,伤后反复头痛、头晕并逐渐加重。于年7月12医院行颅脑CT检查提示右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右侧筛窦及蝶窦实性占位伴骨质破坏,如图1A所示。查体发现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阳性。于7月13医院神经外科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包膜后仅有少量暗红色陈旧性血液流出,故更改手术为幕上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中见血肿腔内容物为灰红色半固态状。术后将血肿及包膜送病理检查,并进一步行颅脑MRI检查:脑实质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脑表面可见弧形混杂信号影,其内可见片状稍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前颅窝内右侧筛窦、蝶窦及蝶鞍内可见团片状等T1等T2信号影,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左侧腮腺区可见团块状混杂信号影,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手术医院病理科和医院病理科确诊为浆母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LCA、CD、CD38、CD20、CD79α、κ链、EMA和Vim阳性,AE1/AE3、ALK、λ链、CD56、CD3、CK20和CK7阴性,Ki-67标记指数约﹥90%。

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lymphoma,PBL)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WHO在年将其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独立区分出来,归类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大B细胞型。目前PBL的病因仍不明确,相关文献报道有81%的PBL与HIV感染有关,占整个HIV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6%,但HIV阴性患者也陆续见报道;也有文献报道PBL与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密切相关。PBL好发于男性,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于口腔(约占51%),其次也有报道发现于鼻窦、眼眶、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本例患者在硬膜外血肿及其包膜中病理确诊,进而在额叶脑实质内、右侧筛窦及蝶窦和左侧腮腺区均发现病灶,且HIV阴性,临床较为罕见。从病史、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我们推测该患者因外伤引发肿瘤卒中,进而形成硬膜下血肿。

PBL肿瘤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为: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偏向一侧,呈圆形、椭圆形或形态不规则,内有一个或多个清晰的核仁;凋亡小体和核分裂象常见;中等或丰富的双染性细胞质,可见到明显的“星空”现象,肿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浆细胞样的形态学特征,本例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如图1B所示,符合PBL肿瘤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PBL具有终末期分化B细胞免疫表型,白细胞分化抗原CD45和B细胞标记物PAX5、CD20、CD79α大多阴性;而浆细胞标记物VS38c、CD38、CD和MUM-1表达常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取病检辅助诊断,辅以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PBL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极差,一般在诊断后1年左右死亡。

本例PBL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以头痛、头晕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右侧筛窦及蝶窦实性占位,且HIV阴性,故临床诊断很少考虑为淋巴瘤,常常会误诊,而耽误进一步治疗。本例患者的诊疗过程表明,在颅脑常见病的诊疗过程中,详细的查体结合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各项针对性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手术标本病理检查。

图1A:颅脑CT提示右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右侧筛窦及蝶窦实性占位伴骨质破坏;B:肿瘤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偏位,可见多个核仁、核分裂象、凋亡小体及星空现象,HE染色,×。









































白癜风能医治吗
白癜风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zysx/50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