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积液(subduralfluidaccumulation)
硬膜下积液也称硬膜下水瘤,占脑外伤的0.5%?1%;为蛛网膜撕裂、脑脊液(CSF)进入硬膜下腔所致,有时内部可混有出血。本病以儿童及老年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局灶神经症状等。
1.好发于双侧或单侧额、颞区(图1A),呈内板下方与脑实质之间新月形或条状水样密度影,累及额部者可伸入纵裂前部的大脑镰旁,无或有轻微占位效应。
2.50%呈双侧性,但两侧可不对称。
3.随访变化,积液逐渐吸收,但也可增多及转变为硬膜下血肿,呈混杂或高密度。
1.本病蛛网膜撕裂为活瓣性,脑脊液逐渐进入硬膜下腔,因此外伤后早期CT可为阴性或不明显;随访变化,积液逐渐增多。
2.部分硬膜下血肿内混有脑脊液,密度较低,可形似硬膜下积液(图1B、C)。
3.双侧及较对称的硬膜下积液应与脑萎缩鉴别(表1)。
4.注意勿遗漏合并的其他脑外伤性病变。
图1硬膜下积液与硬膜下血肿
A.男,70岁。硬膜下积液。两侧额颞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水样密度影(2个白箭),左颞枕叶脑挫裂伤(白箭头)。B、C.男,54岁。硬膜下血肿。B.右侧额颞区内板下弧形低密度影(白箭);C.FLAIR序列显示病变为高信号(白箭),并伸入大脑镰旁表1硬膜下积液与硬膜下血肿及脑萎缩CT鉴别要点
项目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血肿(SDH)
脑萎缩
年龄
各年龄段,儿童与老年多见
各年龄段,青壮年多见
老年
外伤史
有
有
无
部位
单侧或双侧额颞区多见
常为单侧,幕上颅骨内板下较大范围
双侧性,较对称
CT密度
脑脊液密度
一般为高密度,也可为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低密度
脑脊液密度
脑回脑沟改变
脑回受压,脑沟变浅
脑回受压,脑沟变浅
脑沟增宽
随访变化
增大或减小,或进展为SDH
密度减低
无明显变化
MR检查
各序列信号同CSF
出血信号,DWI扩散受限
信号与CSF—致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