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来自日本山口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的HideyukiIshihara等人假设血块密度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事件相关,为验证其假设,他们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确定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反映血肿密度的脚间池Hounsfield单位(Hounsfieldunit,HU)值之间的关系。
研究背景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很重要,因为症状性血管痉挛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血液的分解产物(如氧合血红蛋白)被认为是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可能与蛛网膜下腔血肿的范围相关。入院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已被报道为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预测因素。然而,对该(出血)体积的评价是困难的,尚无法标准化。此外,由于蛛网膜下腔内存在脑脊液,因此每例病例的血肿密度均不同,这可能影响对症状性血管痉挛的预测。来自日本山口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的HideyukiIshihara等人假设血块密度也与SAH后脑血管痉挛事件相关,为验证其假设,他们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确定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反映血肿密度的脚间池Hounsfield单位(Hounsfieldunit,HU)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表在年11月的《Stroke》上。
研究方法脚间池是邻近Willis环的宽脑池,因此被认为是SAH严重程度的最典型代表。研究者对年1月至年12月期间于其所在机构入院的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仅纳入发病24小时内入院且动脉瘤被认为是SAH病因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术。排除了于慢性期(发病>14天)行根治性干预、未行根治性干预或在7天内死亡的患者。最后,共有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资料被纳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详见表1。
表1.动脉瘤性SAH患者的特征
采用发病后入院时获得的CT轴位图像确定脚间池初始HU值(图1),然后评估其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其他变量的相关性。
图1.图中圆圈显示了Hounsfield单位测量的示例。感兴趣区域(ROI)置于脚间池内,其中包含中脑部分。圆形ROI的直径为8mm。
研究结果结果发现,例患者中有54例(16.7%)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单变量分析(表1)提示:脚间池HU值、Hunt-Hess评分、WFNS分级、原始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和存在ICH等因素与症状性血管痉挛显著相关。而年龄、性别、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是否合并脑室内出血、动脉瘤的治疗类型等均未显示这种相关性。初次CT检查脚间池平均HU值的分布如图2所示。
图2.初次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中脚间池的Hounsfield单位(HU)值的分布
HU<50时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1.8%,2/),但当HU值超过50时该发生率大大增加(50<HU≤60时为23.7%,22/93;HU60时为45.3%,29/64)(图3)。
图3.脚间池的Hounsfield单位(HU)值和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发现,脚间池HU值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密切相关,症状性血管痉挛的比值比为2.0(95%CI:1.6-2.4)/HU值每增加5(表2)。
表2.用于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Logistic回归分析
Hunt-Hess分级、WFNS分级、原始和改良Fisher量表也与症状性血管痉挛显著相关,但在ROC分析时发现,脚间池HU能更准确的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表3)。症状性血管痉挛与脑室出血(P=0.05)和脑内血肿(P=0.)显著相关,但与脚间池的HU值之间的相关性更显著(P0.)。
表3.症状性血管痉挛预测的ROC分析
研究结论最后,研究结果表明,初次CT上脚间池HU值是动脉瘤性SAH后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准确可靠的预测指标。该HU值的测量简单且客观,可能对SAH患者的治疗与管理发挥作用。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李磊医师
同济医院
审校
赵瑞副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Neurology: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血管内治疗吸入性麻醉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调节作用的证据非创伤SAH后脑水肿延迟消退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