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刷爆朋友圈。
携程亲子园事件,被虐待的孩子里,有人接受了医生诊断。诊断书上,医生说得很克制:“近一周遭受创伤事件后,情绪及行为改变,诊断为「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遭遇重大冲击之后,整个人的反应都变得不正常了。
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现在这个阶段,叫做急性应激障碍(ASD,AcuteStressDisorder)。处理得当的话,一个月之内就会好转。
一个月好转不了的,有可能会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2
应激障碍是怎么回事?早期有哪些典型症状需要家长警惕?应激性精神障碍有哪些症状?
专家表示,应激性精神障碍也称为应急性精神障碍,主要是由突然或持久的应急性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疾病,其症状表现往往是心理矛盾和精神创伤内容的反映,这些临床表现包括反应性意识障碍,反应性抑郁状态、兴奋状态、偏执状态以及拘禁性精神障碍等。主要有以下症状:
1、反复不由自主地、痛苦地回忆起受过刺激、打击的事件;
2、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
3、感觉那些刺激在重现,当处在刺激场景(或相似的环境)或有此迹象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表现为出汗、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
4、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
5、易激惹或易发怒;
6、难以集中注意;警觉过高;
7、过分的惊吓反应;
8、焦虑、抑郁、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不足,等等。应激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学习、生活、或工作压力过大、从事讨厌的事情中持续存在摩擦,对个体是一种慢性的应激,会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应激在“质”和“量”上超过个体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之后(在强度和/或持续时间上超过一定限度),人便会罹患应激障碍。
3
遭受虐待的孩子在生活中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们会有哪些「情绪及行为改变」呢?
其实,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有三组。
第一组叫作创伤性再体验症状。意思是说,经历过伤害的人,在他的思维、记忆或梦中会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细节,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在毫无防备的时候,会身临其境,误以为创伤事件再次发生。
第二组叫做回避和麻木类症状。意思是说,经历过伤害的人,会持续性地,极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任何事件或场景,拒绝参与一些实际上没有危险的活动,有人甚至会出现选择性的遗忘,无法想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第三组叫做高唤起症状。意思是说这个人会过度警觉、常常会有强烈的惊跳反射,注意不集中、容易有攻击冲动,还有弥漫的焦虑情绪。
这些是成人身上的情况。
如果创伤发生在孩子身上,因为有些症状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也没有那么完善的理智加工去理解,所以还会表现得更严重一些。
比如:哭泣,吸吮手指,二便失禁,害怕独处或陌生人,急躁,易怒,呆滞等。
但这些都是书本上的说法。
通俗而言,就是人的「信任」系统,经过这种事情之后,彻底失灵了。
4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
创伤治疗的基础,当然,先要把那几个王八蛋关起来。托儿所也停业整改。这可以传递出一个起码的信号:危险解除了,你现在已经安全了。
但这只是一个基础,还不够。
暂时的安全之后,还要修复长期的「安全感」。
安全和「安全感」,不完全是一回事。
孩子待在家里,是安全的。但是总会有一天,他要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也许去一个新的幼儿园,认识新的老师,离开爸爸妈妈。
他会不会觉得很危险?他能不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他会逃吗?他相信跟新的老师在一起,是安全的吗?
——那是「安全感」。
心理学发展了一些方法,帮助人们修复这种感觉。最著名的,有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MDR),有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TF-CBT);
还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像是催眠治疗,叙事治疗,还有用绘画、戏剧和游戏的方法来疗愈的。
但它们最核心的元素是一致的,在于两个词:尊重,与整合。
尊重是把对方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被摆布的人。
永远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不要瞒着他什么,不要为尊者讳,也不要淡化他经历的每一分痛苦。
他有权利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你不管你有多么相信你在为他好,请把决定的权利交给他自己。
否则,请想一想这个讽刺的画面,你蒙住孩子的眼睛的同时,温柔款款地告诉他:“你安全了。”那只会加重他如临深渊的恐惧。
整合也不是为了遗忘。
有人说:忘了过去,重新开始——好像说忘就能忘得了似的。有过创伤的人,尽管有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失忆的症状,但他们遗忘的能力是有问题的。
不妨说,他们头脑中有大量碎片化的记忆,就像散落一地的海洋球,随时随地都在眼前乱滚。
要做的事不是把它们扫开,假装脚下有一小片洁净的空间。
恰恰是要面对这一屋子的狼藉,把它们一个个捡拾起来,擦洗干净,分门别类地放进记忆的匣子里——就像我们记住生活中其它的美好和不美好一样。
这会花费很长时间。疗愈的过程,会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加工。讲述,讲述,讲述。讲述是绝对必要的。
反复的讲述,整合性的讲述,每一遍都比之前更清晰一点:
先是发生了什么?然后是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经历了什么?
你怎么做的?别人又做了什么?
你认为它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谁该为此接受惩罚?谁来负责改进?
后来又有谁做了什么?为什么可以不用再担心它再发生?
——这些有组织,有概念的信息框架,是整合创伤记忆的关键。
围绕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每一个环节,哪怕是最龌龊的,罪恶的部分,都没有什么是不能被讲述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透明是至关重要的。
进度有时很快,也有时候会很慢。大部分的时候都很慢,曲曲折折。这时候需要跟随当事人自己的节奏。
加工创伤记忆的过程,可能会在短期内让人感觉到更加痛苦。需要接受这一段时间的混乱。需要等待,需要耐心。
这样做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也不是用往事伤害自己。
相反,是为了从记忆的深渊中穿梭回现实,找到面对此刻的力量。
因为一切创伤的疗愈,都必须立足现实,在并不那么安全,也不可控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前行的勇气。
尊重。讲述。整合。透明。勇气。不遗忘。
这些心理治疗,希望能给那些受伤的人以前行的力量!
-TheEnd-
编辑:惠州日报
来源:综合自家庭医生在线、搜狐健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