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一、概述

脾破裂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外伤性脾破裂占腹部外伤的30%,当脾脏肿大、脾脆性增加时,破裂更易发生。自发性脾破裂少见,多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性巨脾。

脾破裂的三种类型:

1、真性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破裂。表现为腹腔内出血,大量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出血量少时可无明显症状。

2、中央性脾破裂:包膜完好,脾实质深部破裂,易形成较大的血肿。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完好,包膜下的脾实质破裂并形成血肿。临床上易漏诊,并可能继发包膜破裂,引起与真性脾破裂相同的症状。

二、检查方法

1、用2.5-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采用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包膜连续性,注意脾包膜下及脾实质内有无出血性暗区等。

4、必要时应检查膈下、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的积液回声,并粗略估计出血多少。

5、条件许可或临床需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三、声像表现

1、灰阶超声

v(1)真性脾破裂:脾包膜连续性中断,常见于膈面或脾门处,局部低回声还无回声。脾实质条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延伸至包膜中断处,形态不规则。严重破裂时包膜多处中断,实质回声杂乱,脾正常形态消失。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是脾脏损伤较为可靠的间接征象。脾微小破裂时包膜和实质的声像改变不明显。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可能是唯一的诊断依据。脾包膜及脾实质均受损。

声像表现为脾体积形态正常或失常,包膜连续性中断或模糊不清,实质回声杂乱不均,呈不规则弱回声或增强回声区,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脾周及腹腔内可见游离暗区及杂乱回声团。

(2)中央性脾破裂:脾大小正常或肿大,包膜光滑、完整。脾内可见局限性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高回声或混合性不均匀回声。

仅脾实质受损,未波及边缘,形成实质内血肿。声像表现为脾体积增大,轮廓清楚,包膜连续完整,局部实质回声杂乱不均,边界不清,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腹腔内未见游离暗区及团块。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下与脾实质之间见半圆形或梭型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包绕脾实质,回声有时不均匀,见细小实性回声灶。脾实质无明显变化或可见与包膜下异常回声区相同的裂口。

脾实质受损,且波及边缘但脾包膜未受损,形成包膜下血肿。声像表现为脾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包膜连续,局部可见隆起,包膜下见大小不等的月牙或梭形无回声区,若为陈旧性包膜下血肿,其内可见线网状回声及杂乱回声,实质回声可杂乱不均,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腹腔内多无游离暗区。

2、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出血或血肿区内无血流信号。大量出血时脾动脉阻力指数降低,脾静脉血流量减少。

四、诊断要点

脾周或腹腔液性暗区和脾实质或包膜下低/无回声,结合病史及症状可做出诊断。须鉴别的疾病有:

1、微小脾破裂和少量腹水脾破裂有相应部位的外伤史,短期内连续观察有量的变化,破裂出血的无回声区内有点状弱回声。

2、脾囊肿和脾破裂血肿脾囊肿形态规则、圆形、有包膜,动态观察无变化,与脾组织分界清晰,囊肿间脾实质无异常。

五、注意事项

1、脾外伤超声检查,在能清晰显示脾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病人的搬动。

2、病情危重但须急性超声检查时,应提醒临床医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再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

3、脾外伤超声存在假阳性。如超声未能明确显示脾破裂的直接征象,但腹腔内出现游离性液体时,应结合临床,不能完全排除脾破裂的可能。

4、部分脾外伤病人可出现延迟性脾破裂,常在外伤后数天至两周间出现,因此,必要时应重复检查。

急性脾破裂时,超声征像A.脾包膜下见液性无回声区或弱回区B.可见腹腔液离液体C.脾实质受压

D.脾实质移位

脾包膜下血肿的超声表现

脾脏外形正常或失常,包膜光滑、完整,波及边缘,包膜下可见月牙形无回声区,不随呼吸运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其内可见细点状回声,脾实质受压呈凹陷状。腹腔未见明显积液。

脾实质血肿的超声表现

脾外形不同程度增大,脾包膜完整,仅实质受损,病变处呈不规则无回声区,内见点状回声或病变处回声强弱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腹腔未见明显积液。

脾真性破裂的超声表现

脾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中断部位见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包块,呈不规则弱回声或者稍强回声区,脾实质内可见无回声区,延伸至脾包膜破裂处。脾周围可见无回声区,其宽度与脾周围积血量多少有关,出血者腹腔内可探及无回声区及杂乱回声团。腹腔有积液。

脾破裂超声图像

1.中央型破裂:脾实质回声异常:高-低-无。

2.包膜下脾破裂:

包膜下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

3.真性脾破裂

脾包膜连续性中断

脾周围积液

腹膜腔游离积液

陈旧性:

因纤维化、瘢痕化和钙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高、强回声,体积缩小。

报告书写举例

超声描述:脾脏形态失常,厚约**mm,斜径约**mm,脾下极包膜下回声连续性中断,脾实质回声杂乱不均,间有无回声区。脾周围可见厚约**mm的带状无回声区,其内见密集点状回声,探头加压后无回声区变窄。肝肾间隙、膀胱周围、肠间隙可探及无回声区,膀胱直肠窝可见无回声区深度约*mm。

超声提示:脾大,脾破裂合并腹腔积液。

鉴别诊断

(1)脾脏囊性疾病:

脾囊肿:脾实质内见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囊肿壁较薄且厚度均匀。合并出血、感染时,内部可有弥漫性低、中强回声;囊壁钙化时,可见斑块状强回声后伴声影,其后壁及后方组织回声增强,CDFI内未见血流。

脾棘球蚴病:脾大,实质内见无回声区,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较厚为双层,外壁光滑,内壁不整齐,内壁破裂可见囊内形成不规则条带状强回声,部分囊底部可见点状低回声;有的囊腔内可见子囊,且可有孙囊,囊中有囊的声像图表现,为包虫囊肿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脾淋巴管囊肿:又称脾囊性淋巴管瘤,脾实质内见不规则无回声区,无囊壁或者囊壁不完整、中断,内有纤细的强回声分隔呈多房样,CDFI内未见血流。

结合外伤史及声像图的动态变化,可与脾破裂相鉴别。

(2)脾分叶畸形:脾切迹可表现为自脾表面向内延伸的裂缝状回声带,脾呈分叶状,内部回声无异常,腹腔、盆腔内无液性暗区,结合病史动态观察可鉴别。

患者女性,以“车祸致左上腹疼痛2小时”入院。

超声描述:腹腔各切面扫查:于肝肾间隙见深约7mm的液性暗区,于胆囊窝见深约13mm的液性暗区,于下腹腔见深约51mm的液性暗区。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不光滑,内回声不均匀,上极实质内见范围约49x40mm的稍强不均质回声,边界欠清,彩色多谱勒未见明显血流。超声提示:脾脏上极异常回声。(考虑:脾破裂?)腹腔积液。

检查注意事项

根据外伤史及典型的声像图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警惕性,对可疑病例应仔细询问病史,如受伤情况、部位、既往有无脾肿大史、左侧肋骨是否骨折等,尤其是发生于脾上极或内侧的较轻脾破裂,可因脾外伤裂口较小、较浅,脾外形及包膜无明显改变,而使声像图无明显改变。对此,不宜过早排除破裂,应在72小时内连续超声检测,必要时4周内定期随访。脾破裂声像图应与脾脏囊肿性疾病如脾囊肿、脾包虫病、脾囊性淋巴管瘤等,它们的共同特点为脾实质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显示,边缘清晰,后方回声增强,与梭形的脾包膜下血肿相似,结合外伤和声像图的动态变化,可资鉴别。

脾外伤超声检查,在能清晰显示脾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病人的翻动。病情危急但需要进行检查时,应提醒临床医生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脾外伤超声检查存在假阴性,如超声未能明确脾破裂的直接征象,胆腹腔内出现游离液体时,应结合临床,不能完全排除脾破裂的可能。部分脾外伤病人可出现延迟性破裂,常在外伤后数天至2周内出现,而在外伤后的当时出现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因此必要时复查!

曹雁老师主编的超声书籍

妇产科超声笔记元

心血管超声笔记元

盆底超声诊断学元

超声操作指南与报告元

阑尾超声诊断学

请联系

1.网店负责人赵总







































甘露聚糖肽价格
让白癜风患者直面异样眼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jbfl/70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