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内科,溶栓作为最常见的脑梗死治疗方法,时间上要求非常迫切,医护配合也需要一定技巧。而动脉血气分析作为临床常见的诊断方法之一,又具有一定必要性,但溶栓后采集动脉血在临床并不常见,由此引起的并发症更应引起一定重视,下面就介绍一例溶栓后采集动脉血后出现皮下血肿的案例。
案例简介:
患者,女,77岁,神志欠清,因脑梗死于急诊溶栓后收入神经内科,14点遵医嘱查血气分析,按操作流程使用一次性动脉血气针进行股动脉血抽取,过程顺利一针成功,因患者只有家属一人陪同,护士叮嘱家属注意事项后去送检。
5分钟后护士归来查看患者,发现患者烦躁,家属给予安抚,查看穿刺处仍在渗血,继续按压的同时通知值班医生,医生查看后未见有皮下血肿,嘱继续按压并观察。
15分钟后再次查看穿刺处有皮下血肿,面积5×5CM,通知医生,嘱冰袋冷敷,沙袋加压,并急请外科及介入科会诊,查看患者穿刺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给予弹力绷带加沙袋继续加压包扎,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血肿进展情况。
护士每隔15—30分钟巡视,在血肿周围用笔画出范围并标明时间,患者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血肿面积在7×7CM左右不再继续扩散,皮温及动脉搏动一直良好,后家属因经济原因等放弃住院治疗,自动出院。
案例分析及处理:
此案例作为护理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护理部,并组织科室医生及护士召开案例分析。首先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属于常见操作,而且此案例中护士临床工作3年,具有操作准入资质。该病人抽血时选用的是一次性动脉血气针,在采集过程中易于固定,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损伤小,穿刺后压迫时间相对较短,发生血肿、瘀斑发生率低。经过讨论本案例,原因分析重点为以下几点:
1人为因素
(1)按压者:患者有躁动倾向时,应至少提早做好约束准备,此外由家属协助按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家属与护士轮换按压处棉签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按压部位的偏差,从而偏移穿刺点导致皮下血肿发生。但实际工作中全由护士来做,人员配备上又严重不足,故而普通患者采血后应做好宣教工作,对于病情危重或溶栓后需要观察的患者按压工作交由护士完成。
(2)按压方法:刘云认为在拔针时采用横压法止血效果更好,即应用两根棉签在与血管走向一致的方向按压在穿刺点上面,从而预防局部位置发生出血。
2个体差异
(1)评估:穿刺前的评估要全面客观而具体,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