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刚曾多次指出,技术的创新发展、学科的竞争实力、医院的生命力。而医院为此提供的不仅仅只是精神上的鼓励,最重要的是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坚强后盾。
那么,技术是一味的照搬引以自用,还是不断创新提升?这是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在读博士刘进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医学上没有适用所有病人的手术,唯有摒弃固步自封思想,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可能在生理与心理上产生的影响。医疗技术在原有基础上跨出的每一小步,对于医生与患者来讲都是一个胜利。
用科研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
截止今年,刘进主任医师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国家专利4项。
“技术控”情怀得到滋养
“作为发达国家,意大利政府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医患关系怎么处理?医疗信息如何实现共享?”年10月,在通过了国家卫生部的层层选拔后,刘进主任医师带着这些问题远赴意大利佛医院神经外科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显微神经外科研修学习生活。
在这三个月期间,刘进主任医师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向笔者介绍,意大利将国民医疗写入了《宪法》,构建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体系,全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均由意大利政府买单。而在信息共享上,意大利人一出生就配有一张医疗卡,凭这张卡,医院均可以调阅患者的既往病史资料,实现病史资料的共享,在其他欧盟国家需急诊治疗也可凭这张卡现给予免费治疗,账单直接寄到患者所在地卫生署。医院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医院看病,小医院没病人的情况。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医患关系的处理方式。”刘进主任医师介绍,在意大利,病人和医生关系就像家人或朋友,比如儿科来了一个新病人,医院立即就会有2位医生向家属了解病史,另有1位医生专门陪患儿玩。病人住院完全不用担心费用问题,出院后账单直接寄到卫生署。此外,对于没有医疗保险又确实经济困难的患者,医院也不能拒诊。
了解医院的医疗体制及日常管理只是顺带,对刘进来讲,学习意大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前沿的医疗理念才是他此次远航的主要目的。
“在艺术氛围浓郁的意大利,医生将手术当做艺术创作,将每个患者当做艺术品来精雕细琢,手术时间也因此普遍比国内长,”刘进为意大利医生的手术技术所震撼,“一台脑肿瘤手术,他们会应用到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B超、术中CT、多普勒等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及技术,确保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降至最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这次的学习经历,对于原本就是“技术控”的刘进来说,其内心的技术情怀得到进一步滋养。
创新技术与完善辅助设备是基本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医18年,刘进主任医师经常在感到某一种手术的不足后,设计一些巧妙的辅助装置来解决,其中多项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且被成功应用于临床。
“医学上的科学研究就是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重点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刘进主任医师说道。
年11月,一名49岁男性患者因“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医院施行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可术后不久,该患者因再次脑出血后慕名来到医院,在神经外科手术室施行神经导航下经额微通道脑内血肿清除术,主刀医生就是刘进主任医师
“拆除原手术切口缝合线约5cm、切开硬脑膜、置入微通道装置、显微镜下逐步清除脑内血肿、缝合。手术完毕。”
手术中用到的微通道装置,就是刘进主任医师自己研发、设计制作的专用手术器械。该器械由支架和透明通道两部分组成,支架部分固定后,在显微镜下操作可以有效解决手术中因通道摆动引起的神经血管损伤。
“微通道装置看似简单,但设计过程并不容易,草图我都画了十几张,反反复复改进后才最终定稿。”刘进主任医师说。
多年手术经验的积累,刘进主任医师对颅骨钻孔位置的选择也很科学,他告诉笔者,神经纤维束DTI成像显示,神经纤维就像长在大脑内的一颗树,由下往上延伸生长,因此选择的入路方式至关重要。“手术中,如果从头颅两侧入路就与神经纤维束垂直了,很容易造成神经纤维束的损伤,会对患者的行为和功能造成影响,而额部为神经功能‘哑区’,从额部入路刚好与神经纤维束平行,可以避免伤害。”
年,微通道脑内血肿清除术获得了省卫计委新技术研发项目资助。
肿瘤切除后脊柱依然坚挺
如果说,神经导航下经额微通道脑内血肿清除术是对传统脑出血手术的一种修缮与升级,那么,脊柱导航下微通道锥管肿瘤切除术则完全是开创了治疗脊椎肿瘤的另一种技术。
就在近日,刘进成功地为一名因“右侧反复胸痛10月”的52岁男性患者施行了脊柱导航下微通道锥管肿瘤切除术。
刘进主任医师形容,传统的椎管肿瘤手术要通过7到10公分切口进行,脊椎的相邻两三个节段的椎板需要做切除或者半椎板切除,脊椎骨相当于承重墙,椎板的切除会影响脊柱稳定,因此在切除肿瘤后需要用内固定材料加强脊柱的稳定性,这又会造成椎骨的二次损害,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多年来,包括刘进主任医师在内的神经外科微创团队一直思考,并不断尝试给患者带去创伤最小的技术。
“在电生理监测下脊柱导航下微通道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使手术更安全、定位更准确、手术切口更小、患者恢复更快。”刘进表示,脊柱导航下微通道椎管肿瘤切除术是治疗锥管肿瘤的全新手术方法,它在降低患者手术创伤和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基础上,将手术切口缩小到2到3公分。
“就仿佛俄罗斯套娃,手术中,通过一层一层的叠加,通道产生一种扩张的作用,而不是切割的作用,可以产生我们手术中需要的通道,手术创伤可以做到最小。手术结束取出微通道后,肌肉跟软组织可以自动闭合,手术操作更简单,缝合的时间也更少。”
刘进说,医院是全省最早开始进行脊柱导航下微通道椎医院,这项技术的开展,医院椎管内疾病的治疗技术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提高技术为病人负责
凭着精湛的手艺和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刘进还经常受邀外出作经验分享。今年10月份,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委、医院主任之邀,在全省神经外科年会上向诸多同行介绍神经导航下经额微通道脑内血肿清除术,听完介绍,大家均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创新的手术方式。此后,医院希望前来学习该项技术。
行者无疆,学者无涯。研究得越深入就越感到专业知识的匮乏,刘进以脑出血为例解释说,为什么有些病人术后可以恢复,有些病人会发生术后二次出血,有些则会昏迷不醒,甚至瘫痪?他自信地认为,和常规的几种手术方法相比,神经导航下经额微通道脑内血肿清除术已经较为完善,但他也不否认仍存在不足之处,手术切口大小和形状还需要进一步摸索。要解决这些问题,对脑出血的认知一定要深入。“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他坚定地说。
学习不能止步,年,刘进通过了全国统考,在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攻读神经外科博士学位,这是他继研究生神经外科专业之后,在神经外科领域往更高层次、更高学识的揭秘与探索。他的博士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洪涛,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主委。师从全国神经外科权威,刘进在神经外科领域必将更有建树。
刘进主任医师主刀的手术,神经外科年轻医生苏畅多有参与。苏畅医生评价他说,刘进主任医师亦友亦师,对手术认真,善于术后总结,对手术不理想的地方进行修缮;对病人负责,经常在晚医院查看病人情况;在传授临床经验和技术上完全没有保留,每当掌握了一门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后,都要求同组的年轻医生也随之掌握。在刘进主任医师的传授与帮带下,苏畅医生本人也凭好学与勤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年获得了全院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
来源丨宣传科作者丨夏胜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