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非常复杂,急性暴力性外伤大多引起较大血管的破裂、肌肉断裂、骨折。在临床上大多注重骨折的治疗,对软组织的处理就是只注意止血、清创、缝合伤口、防止感染等。急性期过后,就很少注意软组织的问题,即便有所注意,也因对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不是很清楚,很难阻止它演变为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基于此,《全科学苑》邀请北京裕医院权伍成主任,为大家讲解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
斜方肌劳损解剖
起点
以腱膜起自枕骨上项线内侧1/3、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和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
上部肌束:斜向外下方,止于锁骨外侧1/3的后缘及其附近的骨面;
中部肌束:平行向外方,止于肩峰内侧缘和肩胛冈上缘的外侧部;
下部肌束:斜向外上方,止于肩胛冈下缘的内侧部。
作用
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
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
全部肌束收缩可内收肩胛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神经支配
副神经:来自C3-4神经前支。
病因病理
1、突然的外力创伤
2、不良习惯、不当姿势等慢性外力牵拉
3、慢性外力压迫
4、肢体结构
5、情绪和环境问题
临床表现
上斜方肌
引传痛:颈后外侧至乳突部疼痛,甚至到颞部和眼眶区,是紧张性头痛的主要原因。其次还有下颌角及耳后、眼后疼痛,偶尔到下齿。
其他症状:头晕、耳鸣、听力下降、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转头困难。
上斜方肌激痛点:位于上斜方肌肩上前部游离缘中部,即肩井穴附近。
附着性激痛点:位于斜方肌上部起点处,约天柱穴。
中斜方肌
中斜方肌激痛点相对较少见,可出现于中斜方肌任何纤维的中部,主要位于C7~T3棘突之间。
通常位于肩胛提肌在肩胛骨的附着部位内侧约1cm处,接近于水平方向的纤维中间,约肩外俞稍内侧。
引传痛:浅层灼痛,或肩顶部酸痛。
下斜方肌
引传痛:后枕部脊柱两旁,乳突、肩峰部疼痛,肩胛骨上部深处酸痛,弥漫性压痛。
体征:肩胛骨内侧缘及下方灼痛,可触及筋结条索。
下斜方肌激痛点:下斜方肌下部外缘,肩胛骨下角附近,大约位于肌纤维横跨过肩胛骨的内侧处,约膈腧、膈关穴。
附着性激痛点:位于下斜方肌外侧肌肉肌腱交接区域,约位于肩胛冈内侧缘下方凹陷。
触诊定位
骨性标志:
1、枕骨上项线
第7颈椎棘突
第1到第12胸椎棘突
2、肩胛冈、肩峰和锁骨
步骤:
从肩胛冈向脊柱方向可触及中斜方肌;
向枕骨方向可触及上斜方肌;
向下部胸椎方向可触及下斜方肌。
针刀治疗
1、体位
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低头。
2、定点
斜方肌激痛点:上斜方肌前缘中部、肩胛冈内侧缘、枕骨下项线等。
3、针刀方向
刀口线和斜方肌肌纤维方向平行,针体方向与皮肤表面成90°;
在上斜方肌处可用左手拇指和其他四指提捏肌肉,针刀从后向前的方向刺入。
4、内手法
快速刺入皮肤,缓慢探索进针刀,针刀刺到病变处可有阻力感,纵行切开2~4刀即可。
5、外手法
术毕,医生在患处用拇指横向钝性剥离硬结肌纤维1~2次。
6、注意事项
针刀不可刺入过深,以免引起气胸。
7、疗程
针刀治疗需间隔7日,每4次为一个疗程。
更多关于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的内容,等您解锁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