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专栏
抗击疫情,共克时艰
十二年前的警示
在最近一些抗疫新闻中,发生了一线抗疫人员出现猝死的不幸情况,这其中固然有生理因素,例如高强度作战的疲劳、免疫力下降;也不乏心理因素,例如高强度压力、替代性创伤等。国内心理学界对于替代性创伤的大范围认知正是在12年前的汶川地震时期,也在那段时期收获的经验也能使我们更好地帮助一线抗疫战士。
还记得年的地震救灾期间,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个在北川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打来求助,他说队伍中有一个救援者罹难了。发生不幸的原因是他开车从北川安置点返回德阳驻地的途中,半夜遭遇车祸身亡。他的名字叫雷达,是成都一个心理咨询公司的总经理,他本就是成都人,地震发生之后,他放下一切参与救助伤员的志愿者工作。
通过交流得知,雷达太疲倦了,从地震发生之后一直到遇难前,他负责运送物资、人员到不同的安置点与营地,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他甚至曾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睡着了,同伴掐他的大腿,才能让他勉强打起精神开车。遇难那天,他独自开车,所以同伴都认为他可能是开车过程中睡着才造成追尾的。
雷达的同伴曾劝他不要那么累,但他就是不愿意停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替代创伤的反应和表现。替代创伤会让我们追尾吗?不会。但是替代创伤会让人过度疲倦劳累,以及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和画面,会让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会更容易走神,更容易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