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00年8月,北大医学第五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任务,返回北京。
何时可见真本色?最是高原风雪处。从北京到雪域高原,在那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医院、医院、北医三院的1名援藏队员们,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恪尽职守,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的援藏精神坚守奉献。
春耘力尽施,秋收榴满枝。援藏队员们在雪域高原留下足迹,也留下永恒的回忆。他们用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修订科室规章制度、诊疗流程,制定科室发展规划,强化重点业务能力建设,落实“师带徒”培训管理等方式,为西藏自治区医院学科建设添砖加瓦;用精湛的业务知识细化科研规划,建立科研数据库,指导撰写论著,有效推动了西藏自治区医院在医、教、研、管各方面迈上新台阶。
1
“第一”“首例”“填补空白”
开创新篇
成立西藏第一个临床营养科
医院第五批援藏医疗队员、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昂是内分泌专业的医生,内分泌及代谢相关疾病的诊疗过程大多需要多学科协作方可完成。以糖尿病为主要诊疗内容的西藏自治区医院,科室医教研实力逐年增强,但李昂发现对糖尿病患者代谢的控制却并不理想。
不同于其他慢性病,糖尿病尤其是型糖尿病的管理,除了药物的控制,更加核心的是疾病的自我管理。临床营养方面的医学营养评估和干预必不可少,而这方面在西藏尚属空缺。
此外,临床营养的存在对于一个地区健康、亚健康人群,以及内分泌科以外的其他临床科室的营养评估、营养干预都很重要,例如孕产妇、儿童、围手术期、胃肠内外营养评价等等,医院理应具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由于地区独有的高原环境和民族习惯,临床营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很大挑战。除了藏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理念外,临床营养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严重不足。
经过前期慎重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李昂提出由内分泌科承建临床营养科,以代谢疾病医学营养治疗为起点,在扩大临床营养师队伍的同时,医院更多科室以及营养食堂的工作。医院审核,快速获批,由李昂牵头推动临床营养科建立。
李昂开始忙碌起来,基础知识培训、营养师队伍搭建、临床路径制定……在他的一手打造之下,一个初见雏形的临床营养科正式在藏区成立,这不仅是西藏地区首个临床营养科,更加开创了高原地区医学营养工作的新篇章。
制定标准
推进院内血糖规范化管理
临床营养科的成立无疑对于内分泌科的患者大有裨益,但李昂又发现了第二个问题,科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并没有完全规范。内分泌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帮扶,其常见病的诊治水平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从实际的病房管理数据来看,很多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住院期间的血糖改善速度并没有随技术的强大而逐年改善,很多医生更常见的是依据“经验”对所诊治的患者进行治疗药物调整。
其实不仅是在自治区医院,医院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也都是“拍脑门”而定。李昂说:“作为一名内分泌专业的大夫,每当我谈到这一点时就不自觉地深感奇怪。”其他科室诊治专科疾病时,例如糖皮质激素的用法用量、肠内外营养制剂用量的确定、血液透析的规范操作流程都有据可依,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过程就像盖着一层面纱一样,胰岛素剂量却大多根据临床大夫的经验判断。事实上,国外成熟的内分泌代谢病中心多年来一直进行着规范指导下护士主导的血糖管理流程,并且通过管理数据不断优化规范、提升管理质量,医院常年来也有着丰富的血糖管理规范经验。
李昂找来了科室多年的临床数据,一个一个的比对、分析,通过不断地摸索,再根据国内外成熟的血糖管理规范,成功地进行了本地化调整,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自治区医院糖尿病住院患者血糖管理规范,不仅提升了专科护士在管理中的地位,同时在安全性及质量改进方面为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虽然这套规范刚刚起步,但成效已经非常明显,对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了显著的成果,也为日后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填补空白
诊断西藏首例生长激素缺乏症
年秋,在医疗队驻村义诊时,一位特殊的患儿引起了李昂的注意。这名“小患儿”看起来只有两三岁的样子,但从他的眼神和一些查体细节中却能看出他的实际年龄比身材更加“老成”。从他家人的口中得知,该患者在岁时就停止了生长,而如今已经过去整整14年了。
听到此,李昂尤为惊诧,“14年竟然从没看过医生,他的家人也并医院。”患者在家中是长子,他的两个弟弟妹妹都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每年不断加强的对比感,却仍然没有让这个藏族农村家庭意识到患者的生长发育问题,直到李昂来到患者家庭所在区域执行驻村工作发现时,医院检查。在李昂的建议下,家人带着患者来到自治区医院,在进行了仔细的内分泌检查及功能学试验后,李昂给出的最终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这是西藏首例被诊断该病的患者。
其实生长发育迟滞的患儿在平原地区不少,这例患者让李昂难忘的也并非在于西藏首例,而是因种种原因,就诊竟然拖延了14年。由于藏区既往没有诊断过这样的病例,相应的治疗用药也是空白。为此,李昂联系国内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机构,希望以诊疗这名患者为契机,完成该疾病诊疗规范的建立和治疗用药的引进,也借助来自社会的资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