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早上7:29,医院-1电话急促的响起,话务员接听电话得知,塔下寺往沙洲坝镇十字路口旁边发生车祸,小汽车和摩托车相撞,摩托车驾驶员受伤,请求立即派救护车出诊。 到达现场后,杨洪恒医师快速处置,发现伤者昏迷,受伤严重。在救护车上,朱瑶护士立即为伤者输送氧气,测量生命体征,建立输液通道,杨洪恒医师进一步检查生命体征,患者神志不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灵敏。全身多处外伤。初步考虑“重型颅脑损伤,全身多处复合伤”,创伤指数评分21分。 7时47分,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下称:EICU)值班医师李勇接到电话通知,做好抢救准备。他立即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提前为患者开好住院证并办好住院,在CT室等候伤者。 7时55分,医院大门。7时56,CT室技师李佳旺、医师丁罗宝优先给伤者进行CT检查并出报告。检查完后医务人员迅速把伤者护送到EICU。 8时03分,伤者进入EICU后检查生命体征:体温36.2℃,脉搏56次/分,呼吸33次/分,血压/77mmHg。深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约1.0mm,右侧直径约4.0mm,对光反应消失。结合病史,结合CT检查报告,初步诊断该伤者:1、创伤性脑疝;2、右侧额颞顶部、左侧额部硬膜下血肿;3、多发大脑挫裂伤;4、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左股骨颈骨折;6、枕骨骨折;7、颅底骨折8、头皮裂伤并血肿。入科后继续心电监护,吸氧,快速滴入甘露醇降颅压等治疗,创伤中心温志强医师、钟康医师等给予腹腔穿刺探查术等抢救治疗。 8时05分,患者出现呼吸较前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邓路朋医师立即行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邀请脑外科医师紧急会诊后,建议优先进行颅内手术。但伤者身上未找到有效信息,属于无名氏,暂时也未联系到家属,无法术前谈话及签字,但患者病情危重,急需手术。创伤中心曾久平医师及时将这一情况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迅速反馈:按流程马上执行手术,医院领导。手术室杨衍忠医师做好手术准备。患者在呼吸机辅助下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正常,在做好深静脉穿刺置管、导尿、定血型、血凝七项、急诊生化等术前准备后,8时50分,在医护人员陪同下伤者送达手术室,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中探查发现颅内静脉窦有损伤,出血较多。10时22分,开出输血申请单,11时,开始输血。手术后,伤者送住院部综合ICU进一步观察抢救治疗。 9月20日伤者顺利脱机,并连续闯过肺部感染、颅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等生命危急关口,生命体征开始平稳。10月2号,伤者转入脑外科继续康复治疗。 事后,急诊科副主任兼急诊创伤中心医疗主任曾久平讲述:“伤者黄某昌是我院急诊创伤中心建设的获益者之一。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形成的一整套流程: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无缝对接,急诊科(包含EICU、急诊外科、急诊内科)和全院各个临床、医技、后勤科室的高效协同作战,患者绕行病房,50余分钟内直达手术室。伤者连续闯过脑疝、呼吸衰竭、急性失血性贫血、高热等危急状况,顺利“翻越”严重创伤的伤后1小时、伤后4小时两个死亡高峰,在这场生死较量的战斗中获得初步胜利,也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急诊科是创伤中心建设的核心科室,医院高度重视该科室的建设与发展,从医疗实际出发,加快急诊科建设步伐,添置设备、改建EICU、开设急诊外科、设立创伤中心。医院从患者及随车医务人员的安全出发,优先解决部分救护车老旧问题,现已增加3辆新救护车,并在车上配备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吸引器、铲式担架等齐全的抢救设备。目前,急诊科总体抢救能力较前大幅度提高,功能布局更加合理,急救流程通畅,抢救设备齐全,已成为抢救全市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核心阵地,医院中,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属于较早医院。
图/文:刘炳石 编辑:夏伟 编审:李金 审核:曾瑞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