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锁骨中线或腋静脉置管术,其操作方便,使用时间保留7-49天,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输液时间较长的患者,其中线导管置管的过程中也有置管失败的情况发生,例如患者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全身血管痉挛、患者血管畸形、外周血管细弱、穿刺技术水平低等因素导致穿刺失败。现将一例脑出血患者的中线导管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案例介绍
患者,男,65岁,.2.20行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转入我科,查体:体温:35.5℃,脉搏70次/分,呼吸15次/分,血压/60mmHg,化验指标:除D-二聚体偏高均无异常,2.21患者意识转清,为保证输液通路的安全,遵医嘱予行中线导管穿刺术。
护理
1、用物准备:三向瓣膜导管1套,改良塞丁格穿刺组件1套,穿刺护理包1套,5ml注射器1个,20ml注射器2个,1ml注射器1个,0.2%利多卡因注射剂1支,
2、操作:置管前准备医生下达中线导管穿刺医嘱后,估患者无中线导管穿刺禁忌证,告知患者配合事项,并签署中线导管置管知情同意书。选取患者非惯用手(依据2016版INS指南标准)嘱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呈外展90°、外旋姿势。嘱患者身体靠近床的对侧,方便操作。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评估患者血管,松止血带。测量置管长度(一字测量法)和臂围(肘上10cm处臂围)。助手抬高穿刺侧手臂,操作者将患者整个手臂皮肤消毒。
消毒后患者手臂下铺无菌巾,手臂外展稍外旋。建立最大无菌区,准备好导管鞘、导管等操作物品。
3、置管:中线导管穿刺前、中、后均应严格无菌操作,特别是穿刺时要采用最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微生物侵入。根据患者肘部血管评估情况,选择贵要静脉作为置管血管,穿刺时一针见血,送入导丝,于肘关节上十厘米处时导丝不能通过,后拔出穿刺针及导丝,发现导丝已经弯曲,更换穿刺血管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依然如此,在患者肘关节上方十厘米处明显可见皮下导丝弯曲不可通过,因此,借助B超引导进行穿刺将穿刺点上移10cm,在B超下发现此患者左手手肘关节上方10cm处的静脉自然挛缩,越来越细直至不见踪影。
针对以上穿刺过程导致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1、穿刺者因素①操作前没有全面评估患者血管及上臂情况,对患者肘部未进行有效的评估,未触诊患者肘部关节及对血管解剖位置了解不足。②操作者对于置管技术过度自信。操作前未曾考虑借助超声辅助设备先行查看静脉瓣及静脉走向。未及时学习INS最新指南。
2、患者因素①患者有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经济上及心理上的压力、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反复穿刺等引起血管痉挛。②上臂肌肉紧实,特别是中壮年男性患者静脉位置较深,穿刺困难。男性皮下脂肪少,血管难于固定,容易穿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增加了置管难度。
中线导管穿刺常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它可以有效避免因反复穿刺或药物刺激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中线导管置管技术已逐渐成熟,但在临床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置管失败率。通过严格掌握适应证,置管前充分的健康教育以及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体位和穿刺血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1]徐云美,姚丽萍.吕晓军,等.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33(6):.[2]彭小华,冯婷,胡晓梅,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首次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J/OL].华西医学,2016,31(4):6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