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让宝宝安全度过黄疸期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黄疸是血清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一种现象。成人血清胆红素2mg/dl时,皮肤可见黄染;新生儿毛细血管丰富,血清胆红素5mg/dl时,才能觉察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越高,黄疸就越明显。

怎么区分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既往将新生儿黄疸根据胆红素水平、持续时间等简单的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不全面的。

新生儿生后胆红素水平、血脑屏障的发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且胆红素对个体的危害与胆红素水平、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为普通群众,只要记住“病理性黄疸就是要治疗的”就行。但作为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胆红素水平以及胎龄、体重、日龄、身体状态等因素综合评估。

黄疸怎么监测?

血清胆红素是黄疸评估、治疗的金标准,但并不是每个新生宝宝都需要抽血检查,大部分可以通过无创的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测定,然后医护人员再根据测得的数值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抽血检查等进一步措施。

黄疸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大部分黄疸是新生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但也有部分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还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导致胆红素增高有哪些因素?

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表1)

母亲

血型为O型或RhD阴性、高龄产妇、初产妇、前胎中有黄疸者、糖尿病、高血压、低血锌、孕早期阴道出血、胎膜早破、溶血性疾病的家族史

母亲用药

催产素、地西泮、异丙嗪、丁哌卡因、避孕药(卵受精期)

分娩方式

产钳助产、胎头吸引、臀位助产

新生儿

男性、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脐带结扎过晚、胎粪排出延迟、头颅血肿或皮肤明显瘀斑、同族免疫性溶血症或其他溶血(如G6PD缺陷)、母乳喂养、进食不足、低血锌、低血镁、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新生儿用药

水合氯醛、吲哚美辛、泮库溴铵

其它

生后住院时间短、海拔位置高

如何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

评估高危因素、规范监测、定期随访和及时干预是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发生的要点,家属正确的护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评估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

结合母亲及新生儿情况综合评估(参照表1),常见的包括: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合并有同族免疫性溶血症或其他溶血(如G6PD缺陷)、胎龄37周以下的早产儿、头颅血肿或明显淤斑、单纯母乳喂养且因喂养不当导致体重丢失过多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住院期间应注意监测胆红素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干预。对于胎龄≥35周新生儿,当其胆红素水平处于“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第75百分位以上时,应适当延长住院时间,继续留院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监测胆红素水平

可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监测,生后72小时内监测应较频繁,可每8至12小时一次,出院前再监测一次,必要时可采血检查。

定期随访

对于胎龄≥35周新生儿,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第75百分位以下的可以出院。但需根据出院日龄、出院前的胆红素水平定时随访(参照表2)。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院后随访时间可以考虑提前。

及时干预

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其手段包括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及药物治疗等。下图是出生胎龄35周以上新生儿光疗参考曲线,换血疗法的参考值更低。

居家护理要点

1、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要以为医护人员是为了增加住院率而让你的宝宝住院,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是可防可治的,请遵从医护人员建议定期随访、规范治疗,每次看到胆红素脑病的患儿我们都会很心疼。

2、观察黄疸分布情况,粗略估计血胆红素水平(参照表3),观察时应保证光线充足,可用手指按压局部皮肤约3秒后再行观察,发现宝宝黄疸过高时应随时就诊,但要记住: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视觉评估的相关性很差,单纯依靠视觉检查来评估血清胆红素水平是不可靠的。

根据皮肤黄疸部位估计血清胆红素值(表3)

黄疸部位

血清胆红素值(mg/dl)

头颈部

6

躯干上半部

9

躯干下半部及大腿

12

上肢及膝盖以下

15

手足心

>15

3、出生后单纯母乳喂养且喂养不足是导致胆红素过高的常见因素,为确保喂养充足,早期喂奶可能需要每天8~10次以上,同时通过观察宝宝吸吮时间、尿量、大便量及其颜色、体重等评估喂养是否足够。

4、当黄疸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或出生后2-4周仍有黄疸应随时就医。

5、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胆红素脑病:黄疸明显,特别是足底已出现黄疸,出现反应差、四肢无力、少动、少哭或哭声尖、吸吮力降低、进食量减少或进食间隔时间延长,严重者出现易哭、拒乳、呼吸暂停、发热、抽搐等。家属发现新生宝宝有上述表现时应即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52:—.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

3.QueenslandClinicalGuidelines:Neonataljaundice.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jbfl/104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