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进入《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3区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现招聘青年编委。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尤为普遍。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正在增加。手术治疗是有症状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有10%~20%的血肿复发率。地塞米松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的影响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对此,PeterJ.Hutchinson等与年12月31日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TrialofDexamethasoneforChronicSubduralHematoma”的研究。该研究为一在英国进行的历时4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纳入了有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成年患者,将受试者1:1随机分配,接受为期2周的逐渐减量的口服地塞米松治疗或匹配安慰剂,起始剂量为8mg,每天2次。由其临床治疗医生决定是否进行血肿清除手术。主要结局观察指标为随机分组6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数范围从0(无症状)到6(死亡),其中0到3分代表预后良好。次要结局的指标包括出院时和随机分组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死亡率等。研究纳入了名患者。在改良的意向性治疗分析中,地塞米松组83.9%(/)和安慰剂组90.3%(/)的患者报告预后良好,组间差异为-6.4%[95%CI,-11.4至-1,4;P=0.01]。地塞米松组的再次手术率(1.7%,6/)较安慰剂组(7.1%,25/)低,但地塞米松组(10.9%,41/)比安慰剂组(3.2%,12/)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OR:3.4[95%CI,1.54-4.15])。
该研究表明,通过6个月的地塞米松治疗,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较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更高,但需要再次手术的概率更小。该研究假设,与安慰剂相比,地塞米松可改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使其避免手术治疗。但纳入的大多数患者在入院期间已接受了初次的手术清除血肿,故地塞米松能否作为避免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的可进行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文献来源:HutchinsonPJ,EdlmannE,BultersD,etal.TrialofdexamethasoneforchronicsubduralHematoma[J].NEnglJMed,,(27):-.doi:10./NEJMoa473.EpubDec16.PMI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