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高收益预期正确引导资金流向

打破高收益预期正确引导资金流向

超日债违约成为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标志着延续至今的中国债市刚性兑付就此终结。跳出单一事件,从全部宏观经济角度视察,超日债的违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利大于弊。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和缓“调结构,促转型”的背景下,无论是债券领域,还是信托等领域,刚性兑付的打破,对改变资本市场对高收益理财品种只赚不赔的预期,正确引导资金流向,都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013年3月份末就已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货币存量世界第一。但就是在这类流动性泛滥已成共鸣的情况下,去年6月竟然爆发了“钱荒”。这1相互矛盾的现象,清晰地揭穿了当前资本市场的资金错配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资本市场存在一个货币“黑洞”,政府释放出的流动性,并没有“活动”到真正急需的领域。相反,在隐性兜底的预期下,相当部分的套利资金进入了所谓“低风险,高收益”的各种理财产品中。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这个隐性兜底,表现在债券和信托投资领域,就是刚性兑付。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以后,刚性兑付更是我国债券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难以破除的魔咒。早在超日债事件产生之前,近年来债市已不乏风险事件,但终究都通过政府兜底情势化解。在以往案例的示范下,更多的套利资金为了取得所谓的无风险收益,蜂拥而入这些投资领域。如此,市场资金坐“肩舆”的越来越多,抬“肩舆”的愈来愈少,已构成恶性循环。正如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对此次超日债违约事件的评价那样,“不破不立,风险释放才有利于市场出清、结构调整和改革推动”。经济转型,资金先行。决定资金流向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回报率的大小。而决定回报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的风险偏好。一分风险,一分收益,本来就是投资领域亘古不变的定律。但是,在政府兜底预期作用下,资本市场的很多理财产品演变成低风险高收益,乃至是无风险高收益的吸金黑洞。这类现象影响了资本正常活动,致使大量资金停滞在投机领域,没法进入生产领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解。近5年来,经济转型一直步履蹒跚,或多或少地与有关部门拖延问题爆发的“维稳”思路白癜风医治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超日债”的违约,打破了刚性兑付的神话,或将是经济真正开始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zlfa/201604/7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