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运动性创伤的因素
展医生指出,造成运动性创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心理状态、训练、运动技术以及外界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主要原因有:1.思想麻痹大意是所有运动损伤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前不检查器械,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中受伤。
2.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缺乏针对性准备活动,使运动器官,内脏器官机能没有达到运动状态而造成损伤。
3.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
4.内容组合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纪律松散以及技术上的错误等都可能引起损伤。
5.运动场地狭窄,地面不平坦,器械安置不当或不坚固,锻炼者拥挤在一起或多种项目在一起活动,容易相互冲撞所致。
6.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合要求等原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常见的运动性创伤及处理办法
常见的运动性创伤有哪些?平时该如何预防?如果遇到之后又该如何处理?相信这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展医生为大家罗列了以下六点:一.皮肤擦伤
预防:尽量避免失去身体平衡、与硬物摩擦。
处理:
1、用消毒水清洗伤口。
2、涂一点红药水(红汞)。
3、用干净的纱布包扎,减少伤口与外界的接触。
4、医院处理。
二.肌肉拉伤
预防:运动初期,不宜用力过猛;注意动作规范标准,量力而行。
处理:
1、立即冷敷,加压包扎。
2、可以适度的按摩损伤部位周围软组织。
3、敷药,注意休养。
4、医院治疗并接受手术治疗。
三.急性腰部扭伤
预防:腰部活动时动作要协调、准确,特别是搬抬重物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谨防腰部活动范围过大。不要长时间坚持做一个腰部动作。不要突然急转方向。
处理:
1、平躺在硬板床上,不要翻身,避免二次损伤。
2、用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15-20分钟,不宜敷太久。
3、不要按揉腰部。严医院诊治。
4、敷药。
5、注意休养,平躺服药第三天,用热敷的方法吸收血肿。
四.腿抽筋
预防:平时加强身体锻炼,久不运动时动作要轻缓。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拉动筋骨。运动时不要激烈,注意放松。
处理:
1、马上停止运动,到阴凉处休息。
2、慢慢伸展抽筋的肌肉,以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
3、可以用冰敷或者热敷,适当按摩。
五.脚踝受伤
预防:运动前活动脚掌、旋转脚踝、伸展脚踝。
处理:
1、保护固定踝关节。
2、扭伤初期采取冰敷。
3、24小时后采用热敷,消散淤血。
4、敷药。适量涂抹一些云南白药膏或者活血止痛散。
5、前期注意卧床休养,抬高患肢,少走动。
六.骨折
预防:运动时动作缓慢轻巧,不要乱扭动。做好预前准备,活动筋骨,待筋骨灵活后再运动。做翻滚、下蹲、旋转等剧烈运动时要集中注意力,保证动作标准。
处理:
1、不可随意移动骨折部位。
2、冷敷,扎上绑带。
3、用木板固定。
4、等待救护车。
运动性创伤的预防原则
展医生说,面对众多类型的运动损伤,只要遵循以下预防原则,即可避免或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
(1)了解和学习一些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基本预防知识,强化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避免因为无知导致的无畏,从而引发运动损伤。
(2)合理选择锻炼内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做好准备活动。
(4)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坚持对容易受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锻炼,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5)避免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发生的微细损伤积累导致的慢性劳损。体育锻炼时,身体的不同部位承担的负担不同,局部负担过重,可能会导致微细性损伤,这种微细损伤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就会发生慢性劳损。
(6)创造锻炼的安全环境:体育器具、设备、场地等在锻炼前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例如项链、耳环等锐利物品在锻炼时不要佩戴;锻炼者应根据运动的项目、脚的大小、足弓的高低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
(7)加强自我医务监督。锻炼者要掌握必要的自我医务监督知识和方法,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锻炼计划。
(记者毛琦)
医院提醒您
“关爱生命呵护健康”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