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预后

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已超过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第一位死亡病因。循证医学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是在发病后的早期进行血管再通治疗,以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神经功能。目前血管再通的方法主要有rt-PA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及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等。血管再通治疗有其局限性,除了要求在发病后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还可能存在开通后血管再闭塞、出血转化甚至死亡等并发症。因此,若能在血管再通治疗前有效预测可能的预后和并发症,对选择适合的血管再通方法至关重要,可直接影响治疗决策的制订,并可为患者减轻痛苦、改善预后、节省医疗费用。为此,近年来国外相继研发出多种用于预测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及风险的预测模型,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验证,现回顾总结分析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治疗预后的评判标准

目前还没有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治疗预后的专门评判标准,预后的评判与非血管再通治疗一样,发表的研究中最多采用的是发病后90d时患者mRS评分,少数使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个别的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少数研究采用出院时这一时点的mR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预后。通常将mRS评分0-2分、BI≥90分作为预后良好的评判标准,mRS评分3-6分、BI<90分,或接受静脉溶栓后mRS评分5-6分为预后不良的评判标准。

2

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评判标准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管再通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HT可以发生在溶栓或机械血管再通治疗的当时,也可在治疗后一段时间。临床症状出现恶化应立即复查脑CT,单纯的临床症状恶化并不能诊断为HT,必须结合脑CT出血病灶才能诊断,这属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intracranialhemorrhage,sICH);临床症状无变化也可能出现了出血转化,属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比较经典的分类是根据影像学表现中有无血肿占位效应,将出血转化分为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hematoma,PH)和出血性梗死(hemorrhageinfarction,HI)。实际上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目前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有三个评判标准:一是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II(EuropeanCooperativeAcuteStrokeStudy-II,ECASS-II)标准,定义为血管再通治疗后7d内相对基线或最低NIHSS评分增加≥4分,CT显示脑出血,这是应用最多也是最实用的评判标准;二是静脉溶栓实施安全监测研究(SafeImplementationofThrombolysisinStroke-MonitoringStudy,SITS-MOST)标准,定义为血管再通治疗后22-36h内相对基线NIHSS评分增加≥4分,CT/MRI显示有占位效应的血肿;三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卒中静脉溶栓研究标准,定义为血管再通治疗后36h内出现任何临床恶化的表现,同时CT显示脑出血。

3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预测评分的应用

自年NINDS试验证实了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h内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以来,开启了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新时代。年ECASS-III试验表明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4.5h静脉使用rt-PA溶栓治疗仍然安全有效,把治疗时间窗扩大到发病后的4.5h,并促进了多国脑梗死急性期管理指南进行更新,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比例也大幅度增加。然而,静脉溶栓的有效率并不高,约为33%,于是学者们探讨影响静脉溶栓治疗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筛选出适合溶栓的患者。年以来,先后研发出洛桑急性卒中登记分析(acutestrokeregistryandanalysisofLausanne,ASTRAL)评分、SEDAN(sugar,earlyinfarctsigns,denseartery,ageandNIHSS)评分、DRAGON(denseartery,mRS,age,glucose,onsettotreatmenttimeandNIHSS)评分、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strokepredictiveriskscore,iScore)和卒中溶栓多模式结局评分(multimodal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ww.com/zlfa/202108/10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