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B超引导下小骨窗脑内血肿清除术
本文作者:吴剑,牟朝晖作者单位:浙江医院
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突发意识不清3h。既往高血压病史、具体用药不详,血压未监测。查体:体温37.0℃,呼吸20/min,心率98/min,血压46/97mmHg(乌拉地尔维持)。GCS7分,左侧瞳孔0.3c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0.3c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肌力检查不合作,压眶见左侧肢体回缩,右侧过伸,巴氏征左(-)、右(+)。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腹平软。头颅CT:左侧基底核区血肿量约80ml,中线右移约.0cm。本院头颅CTA:未见明显动脉瘤、血管畸形(图2-63)。
初步诊断:自发性左基底核脑出血;高血压病。
手术流程麻醉全身静脉复合麻醉。
体位右侧卧位。
定位血肿中心及切口根据CT,在电脑上选取血肿最大层面,测量AO、BO线的长度,以及AD线(骨窗中心至血肿中心的距离)。在患者头部确定血肿最大层面,再使用直角尺模拟AO、BO线,定位血肿中心在头皮的投影,并以此为中心,做一直切口6cm(图2-64,图2-65)。
全层切开头皮,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乳突牵开器牵开皮下组织和肌肉,分离肌肉可用低功率电刀进行,减少出血。
骨窗骨窗后缘钻孔一枚,铣刀游离形成椭圆形骨窗,骨窗大小3cm×3cm,并使用超声进行定位确认血肿(图2-66)。
硬膜切开骨窗边缘悬吊2~3针。硬膜表面轻微烧灼后十字切开硬膜,用丝线牵拉固定。
皮质切开再次用B超定位中心投影,图中A为B超确认的血肿中心在皮质的投影。并选择血管最少处皮质切开约.5cm,一般平行于脑回切开(图2-67)。
血肿清除通过调整手术显微镜和吸引器的方位,并配合脑压板的使用可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在血肿清除过程中,一般能见到出血的责任动脉,用吸引器轻柔地吸住动脉残端,两段式电凝止血(图2-68)。
清除血肿完毕后,再次使用B超进行探查,确认无明显血肿残留(图2-69)血肿腔用混有血凝酶粉的强生止血纱覆盖。
关颅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如不能原位缝合硬膜,取人工脑膜修补,务必严密缝合。使用钛连接片回置固定骨瓣(图2-70)。
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肌肉严密缝合,分三层缝合,最后使用可吸收线作皮内缝合。敷贴妥善包扎,固定。
图2-63头颅CTA
图2-64测量示意(A)与病例CT实际测量(B)
图2-65直角尺定位血肿中心投影A点与手术切口照片
图2-66B超定位确认血肿
图2-67B超定位中心投影A,切开皮质
图2-68显微镜下逐步吸出血肿(A);豆纹动脉电凝止血(B)
图2-69左:术中B超提示血肿清除彻底
图2-70钛连接片回置固定骨瓣
手术前后头颅CT轴位扫描见图2-7。
图2-7术前、术后头颅CT
手术要点术前仔细读片,消除CT扫描OM不当引起的偏差。选择血肿最大的层面,使用eWORD临床影像服务系统软件测量测量AO、BO及AD线。
在患者头部,根据测量的AO、BO线,利用直角尺,定位出A点(血肿中心在头皮的投影),以此为中心作直切口线。骨窗形成后,骨缘下垫泰绫可吸收止血纱布止血(图2-72)。
开颅完成后,使用可移动B超进行定位确认血肿。神经外科探头主要有两种:①术中电子凸阵探头:长约3cm,用于开骨瓣时血肿、肿瘤、畸形血管的探查定位,探测范围较大,分辨率稍差,但用于确认血肿与正常脑结构已经足够。②术中电子相控阵探头:用于开小骨窗时血肿的探查定位,探测范围相对较小,分辨率稍高,图像较为清晰,配有穿刺引导架,可在B超引导下可穿刺血肿(图2-73)。
图2-72应用泰绫可吸收止血纱布止血
图2-73术中电子凸阵探头(A)与术中电子相控阵探头(带穿刺架,B)
点评优点①手术路径短。术中B超可实时引导定位血肿,选择最合适的入路,减少皮质损伤。②术中B超可反复确认血肿有无残留,迟发。
缺点①术者必须经过超声使用培训,掌握B超的基本操作和一定的超声诊断能力。②可能增加了一些术中污染的机会,需要术者防范。③术闭B超检查残留血肿容易受止血材料干扰,注意鉴别。
(吴剑牟朝晖)
参考文献
王怡,黄峰平,王涌.神经外科术中超声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何程,林爱国,王俊伟,等.术中B超辅助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32(3):-
既往回顾小骨窗直切口中侧裂入路壳核区血肿清除术——张洪钿,王润辉-05-8 改良定向软通道经额(发际外)壳核血肿置管引流术 -05-22 本文引自以下专著购买扫码长按